管仲病榻論相為什么齊桓公不聽?病榻論相的故事介紹
傾夏暖桑榆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并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等管仲去世后,齊桓公的下場卻是凄慘無比,朝內奸臣橫行,公子相互爭斗,誰都不在意齊桓公的死活,最后齊桓公停尸兩月,未得殯殮,實在令人唏噓。其實管仲臨終前曾告誡齊桓公遠離小人,但齊桓公失去管仲的輔佐后,明顯還是有些不太適應。下面就來講講管仲病榻論相的故事,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做為管仲第一粉的諸葛亮,其在《出師表》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事實上,管仲主政齊國期間,桓公身邊有三個著名小人——烹子奉君的易牙,自閹入宮的豎刁,不事父母的衛(wèi)開方。
管仲既然被后世尊為“華夏第一相”,那他為什么不勸齊桓公遠離這三個小人呢?咱們的故事,就先從管仲病榻論相說起,或許從中能對管仲的智慧管窺一斑。
(一)病榻論相 管仲識人之準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先看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是看穿一個人最好的鏡子。許多人一聽這個就感覺心虛,甚至暴躁。其實,人的相貌如同江河之水,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著改變。你內心向善,相貌也會向善的方向改變;你內心向惡,相貌也會隨之變惡。只不過,世人通常性格剛強,愚癡難改。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心性不改,相貌自然也就難有變化了。這就是本性之病。
就比如說一個人身體明明有病了,神醫(yī)來到身邊卻又不信,那么再高的神醫(yī)又有何用呢。如同曹操之病,第一個看出來的是左慈。左慈讓他放棄功利之心跟隨自己去學道,結果曹操要殺左慈。病重難忍之時,又請來蓋世神醫(yī)華佗。華佗欲為其實施開顱手術,曹操疑其害之,于是殺了華佗。
關于齊桓公,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的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至于扁鵲見的是蔡桓公、齊桓公、還是晉桓公,爭議也是頗多。因為前后時間跨度相差了數(shù)百年。咱們就依史記來說吧。反正重點說的是一個道理。
扁鵲三次見齊桓公,他兩次說桓公有病,桓公就是不信。等到第三次見面時,扁鵲二話不說,就逃走了。看來扁鵲比華佗聰明啊,很懂得自保。
當然,這段故事發(fā)生在管仲病榻論相之后。
管仲病重之時,桓公身板還硬朗著呢。關于這段故事,《左傳》、《史記》都有詳細記載,篇幅較長,就不原文引用了。咱們就說說其中管仲的智慧高明之處到底在哪。
管仲要死了,誰能接替他的相位,這是桓公最想知道的問題。于是他在病榻前來詢問相父。桓公問:“群臣之中誰可為相?”管仲就說了一句話:“知臣莫如君。”
到底誰能為相,管仲不直接說。這不是圓滑,而是智慧。管仲的意思是,你是一個開明的君主,當然最了解你的這些臣子,誰能為相你自己做主。
于是,桓公就開始一個一個說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選了。
第一個就是廚子易牙。管仲說:“易牙烹其子討好君主,沒有人性?!?/p>
第二個人選是豎刁。管仲說:“豎刁閹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p>
第三個是衛(wèi)開方。管仲說:“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理?!?/p>
桓公心中三個最理想的人選,都被相父無情地否決了。桓公心想,看來不能從我的近人里找,要從相父的近人里找。
那跟管仲關系最好的當然是鮑叔牙了。最起碼桓公是這樣想。于是,桓公再提鮑叔牙。管仲說:“鮑叔牙善惡過于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所以不可為相。”
《菜根譚》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薄墩撜Z·公冶長篇第五》又說:“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意思是,不念舊惡的人,心中的怨恨才會少。從管仲對鮑叔牙這一點的評價看,他對鮑叔牙的了解非常精準,堪稱知己,不愧是管鮑之交。據(jù)《列子·力命》記載,鮑叔牙知道此事后,不但不怪管仲,還贊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既然這幾個人都不行,桓公又提出一個人選,就是公孫隰朋。這次管仲回答得很痛快,他說:可以。不過,接著他又說出另外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來。
據(jù)《管子·戒篇》記載,管仲喟然而嘆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事實上,管仲對隰朋的評價一直都非常高。據(jù)《管子·小匡》記載,管仲曾這樣評價隰朋:“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贝笮校喈斢诠糯耐饨徊块L。
如今,管仲臥于病榻之上,他雖然向桓公推薦了隰朋。不過他覺得,隰朋就像自己的舌頭一樣,身體死了,舌頭又怎么可能獨存呢?
管仲死后,桓公按照他的臨終遺言,果然立隰朋為相。可惜的是,隰朋一個月之后也死了。不禁讓人驚嘆管仲相人之準。
那么隰朋死了之后呢?桓公繼續(xù)遵從相父之意,不敢重用“三奸”,只能立鮑叔牙為相了。
鮑叔牙說,讓我為相可以,你必須先開除易牙、豎刁、衛(wèi)開方這三個奸臣。桓公于是遵從了他的意思。
那這樣的話,奸臣都被驅逐了,桓公霸業(yè)在鮑叔牙輔佐之下,是不是完全有可能重興呢?事情如果這么簡單的話,那當初管仲何不早除“三奸”呢?
(二)管仲的先知先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鮑叔牙為相之后,繼續(xù)沿用過去管仲的政策。不久發(fā)生了夷人入侵杞國事件。齊國會合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七國諸侯,打退夷人,救了杞國。齊國又現(xiàn)復興之相。
日子一長,齊桓公就有些郁悶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是一個比較貪吃好玩之人。在過去,有管仲幫助他打理朝政,平定內憂外患。而他自己則天天與“三奸”混在一起,大家各得所樂,因此君臣相處甚好??墒歉U叔牙在一起就不行了,鮑叔牙天天沒事拉著自己一起處理亂七八糟的所謂國家大事。沒有時間娛樂了,連自己最好的廚子易牙都被趕走了,誰還給寡人做好吃的呀。
齊桓公有個妃子長衛(wèi)姬就給桓公出主意說,大王您可以先把易牙請回來,鮑叔牙要問,您就說請他回來給大王做點好吃的,畢竟他是個好廚子嘛。
齊桓公說,光他自己回來有什么意思呀?長衛(wèi)姬就說,大王這您不用擔心,只要回來一個,不用您自己去找,他就會把其他兩個都找回來了。
桓公一聽有理,就這么辦了。于是呢,他悄悄派人把易牙找了回來。果不其然,不久,豎刁、衛(wèi)開方也全回來了。
這事讓鮑叔牙火冒三丈,馬上進宮進諫。可是桓公也懶得聽他的。鮑叔牙的脾氣跟管仲不同,回去之后,就氣病了,不久就死了。
鮑叔牙一死,齊桓公的氣數(shù)就算盡了。最后,他被易牙、豎刁、衛(wèi)開方餓死在了宮中。
現(xiàn)在回過頭來,我們就不得不佩服管仲的先見之明了。管仲不但了解鮑叔牙與隰朋,更加了解齊桓公。齊桓公從骨子里是非常注重享樂的一個人,他根本離不來“三奸”,所以管仲在位之時,他不會驅逐“三奸”。如果強行驅逐,最終一定會和齊桓公之間產(chǎn)生罅隙。
管仲不推薦鮑叔牙,鮑叔牙還能好好多活幾年,而一旦拜相,他的性格注定會與齊桓公產(chǎn)生沖突。而鮑叔牙又缺乏自我調節(jié)能力,所以才郁郁而死。
事實上,管仲早早已經(jīng)看出,桓公只能成就霸業(yè),而不能成就帝業(yè)。他在病榻之上的時候,齊國確實已經(jīng)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勉強推薦隰朋上位也實在是無奈之舉。
至于齊桓公最后的慘死結局也是早已注定,因為他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良善之言。扁鵲能看出他的身體之病,但他不信也不讓醫(yī)。同樣,管仲也能看出他性格上的毛病,表面近忠遠奸,實則貪圖享樂;表面從善如流,實則剛愎自用?,F(xiàn)在看來,管仲能幫助齊桓公成就暫時霸業(yè),其中的智慧也是高明之至。他是順著桓公能接受的思路,盡量幫助齊國獲得最大的成功。而管仲一死,所有的一切也就立刻煙消云散了。非管仲無才,實在是桓公難與之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