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沒什么權力 為何還有那么大的影響力?
煙波的藍
溥儀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他登基的時候年齡很小,退位的時候同樣年齡也不大,自古以來,這樣年齡小的皇帝,一直都是他身后的人把持朝政的一個重要的借口,大權實際上都掌握在別人手里,皇帝手里基本上是沒有什么的。但是為什么當時的溥儀其實也沒有什么實權,年紀也很小,為什么卻還是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呢?
1.溥儀退位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發(fā)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派陸軍大臣廕昌率北洋軍隊兩鎮(zhèn)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zhàn)。但廕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在“養(yǎng)病”的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同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著聯(lián)系,對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帝國主義的仇視,各國公使一致促請清廷起用袁世凱。清廷不得已任命袁為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
袁以腳病未好為借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zhàn),并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和節(jié)制水陸各軍。袁在彰德“遙領圣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11月2日攻下漢口后,即按兵不動,而后帶衛(wèi)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監(jiān)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著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南北內戰(zhàn)爆發(fā)后,華南地區(qū)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數(shù)個北方省份。
最后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tǒng)。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yōu)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和議代表先后舉行了5次會議。除討論軍隊停戰(zhàn)和政權體制問題,還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yōu)待條件。經(jīng)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yōu)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后暫居官中,日后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chǎn)等等。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侍笈R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tǒng)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xié)古圣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xié)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yōu)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fā)行后,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2.溥儀為何還有那么大影響力
其一,皇權思想根深蒂固。
說準確一點,并不是溥儀這個個體有多大的影響力,而是溥儀是曾經(jīng)的皇帝。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皇權思想在人們的心中,卻還根深蒂固。這種意識,是留在血脈里的,是短時間里很難消除的。以至于到了現(xiàn)在,這種思想還存在于一些人的腦海之中。
而那時候帝國剛剛解體。再加上輿論宣傳不到位??梢哉f,當時的人,身子雖然已經(jīng)在民國了,但是他們的腳,還在皇權時代,對皇權相當迷信。
而張勛、日本人等等,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迷信,才不斷地把溥儀扶起來,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其二,對帝國時代的懷念。
雖然說,清朝把國家搞得千瘡百孔,讓老百姓深受苦難。但是,那畢竟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那個國家里,雖然內有百姓造反,外有列強入侵,但國家并沒有散,那個國家的整體框架還在。
除了國家的整體框架還在外,人們習以為常的秩序還在。傳統(tǒng)的那種倫理道德還在。這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就不會感到張皇失措,心里就會很安定。
但是,清朝滅亡以后,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之中,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同時,各種價值觀錯亂顛倒。因此,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人,就特別懷念清朝時期的場景。而懷念清朝時期的場景,當然就對溥儀有非常親切的感覺。這也是溥儀影響力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溥儀的遭遇讓不少國民同情。
溥儀作為一個末代皇帝,他可以說一生顛沛流離。
溥儀剛3歲就被拉到皇帝座椅上當傀儡皇帝。6歲又“被下課”,成了末代皇帝。接著,1924年又被馮玉祥攆出紫禁城。1928年,孫殿英挖了他家的祖墳,他四處呼吁,可是沒人理他。接著妃子文繡又要和他離婚,還公開對外說他性無能。等等。
總之,作為末代皇帝,溥儀完全沒有了尊嚴。這種沒有尊嚴,讓他被很多遺老遺少同情,而這也因此增加了他的影響力。
總之,溥儀因為身上有“王朝”與“皇帝”這兩個符號,就算他本身沒有什么能力,他依然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3.溥儀做傀儡皇帝
民國二十三年(康德元年、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國號“滿洲國”為“大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元“康德”。還兼任偽“滿洲帝國”陸??哲姶笤獛洝ⅰ皾M洲帝國”協(xié)和會名譽總裁。 [43] 日本關東軍司令官率日本200多名官員出席儀式, 并與出任“滿洲帝國”總理大臣的鄭孝胥換文,表示當場予以承認。溥儀作為當時亞洲一個政治人物兩次登上《時代》周刊,特別是該周刊有關“解決遠東危機的四個人”的畫像中。
民國二十四年(康德二年、1935年)4月6日,溥儀首次訪問日本東京都。民國二十九年(康德七年、1940年)6月26日,溥儀第二次訪問日本東京都,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親自迎接。據(jù)美國《歷史》雜志報導,民國二十九年(康德七年、1940年),溥儀秘密聯(lián)系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希望能逃亡薩爾瓦多,擺脫日本人控制。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返國后,將溥儀的意愿報告給薩爾瓦多總統(tǒng)馬丁內斯。正好馬丁內斯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他認為溥儀前往薩爾瓦多是上天的安排,便不顧與日本關系惡化的危險,亳不猶豫地答應了溥儀的請求。馬丁內斯認為和溥儀都是螞蟻轉世,他曾對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說:“殺死一只螞蟻,比殺死一個人罪行嚴重得多!”
民國三十年(康德八年、1941年)10月,又有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到達新京特別市(今吉林省長春市),溥儀把逃亡薩爾瓦多的計劃告訴了一名滿洲國禁衛(wèi)隊軍官,打算讓滿洲國禁衛(wèi)隊護送自己前往薩爾瓦多大使館,然后再裝扮成大使館職員逃離滿洲國。沒想到的是,滿洲國禁衛(wèi)隊早被日本關東軍收買,那名禁衛(wèi)隊軍官向日本關東軍告密,溥儀逃亡計劃完全失敗。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立即派出憲兵隊,將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驅逐,關閉薩爾瓦多駐滿洲國大使館和數(shù)間薩爾瓦多駐滿洲國貿易公司以作懲罰,從此薩爾瓦多中斷與日本的外交結盟關系。日本關東軍人員前往滿洲國宮內府向溥儀提出威脅性交涉和斥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