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袁紹不肯迎接漢獻帝?袁紹想要扶立的皇帝是誰?
愛你依舊
東漢末年,袁紹本是最有實力稱霸甚至統(tǒng)一的人,討伐董卓的時候,他也是公認的聯(lián)盟盟主,看似輝煌到遙不可及,后來卻還是敗在曹操手上。然而在董卓死后,他卻沒有迎接漢獻帝,反而將這個機會留給了曾經(jīng)的好友,后來的對手曹操,而自己想要立的皇帝卻是另有其人。那么,為什么袁紹沒有迎接漢獻帝?他想要立的人又是誰呢?
袁紹身為士族門閥集團的代表,關(guān)東諸侯討伐董卓聯(lián)軍的盟主,他意圖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正是為了借助劉虞當時在河北乃至天下隆高的政治聲望,以此直接否定被西涼軍閥董卓一黨控制的漢獻帝的正統(tǒng)地位,更可以變相地”奉天子以令不臣“,實現(xiàn)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曹操在《嵩里行》里寫道:“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便是稱私自刻璽的袁紹,和他那個自稱為帝的弟弟袁術(shù),實為一丘之貉。
幽州牧劉虞,為人信義,施政寬仁,愛撫百姓,甚得人望,是當時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士,也是威望最高的漢室宗親。他在漢靈帝時就官拜太尉,其后又被加封大司馬、太傅,都是三公級別的高官,位至人臣之極。此外,劉虞的最大弱點是不善戰(zhàn)事,和麾下大將公孫瓚貌合神離,控制不住幽州精銳兵馬。袁紹便亦可借擁立之機,將勢力深入幽州,甚至將“幽州突騎”這一天下最精銳軍隊,兵不血刃地納入掌中。
二百年前,漢光武帝劉秀孤身單騎入河北,就是迅速掌控了幽州十郡的兩萬突騎,便能在半年之內(nèi)掃平河北,三年內(nèi)攻破洛陽,立國稱帝,更持之以平定整個天下。漢光武帝劉秀:“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zhàn),樂可言邪?”
漢獻帝劉協(xié)為關(guān)東諸侯共同聲討的”逆賊“董卓所立,廢掉了此前的合法皇帝漢少帝劉辯。所以如果能否定漢獻帝的統(tǒng)治合法性,則群雄討董事業(yè)便更加名正言順。而漢獻帝最大優(yōu)勢便在于董卓殺害漢少帝后,他便是漢靈帝在世唯一的兒子。然而這并不是不可以質(zhì)疑的,因為漢靈帝自己的血脈就不夠高貴。
東漢王朝的皇統(tǒng),從第八任皇帝,漢沖帝劉炳(第七任皇帝,漢順帝劉保之子)早夭后,就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的父死子繼了。之后的漢質(zhì)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全是在皇帝無子,皇嗣斷絕后,由宗室被選中繼承大統(tǒng)。
劉纘即位前為樂安王劉鴻之子,劉志即位前為蠡吾侯,漢靈帝劉宏即位前身份最低,僅僅是一個解瀆亭侯,憑著他是東漢第三代皇帝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的后嗣,被外戚竇氏從萬千宗室中選中即位。而他的血脈,和皇族真正兩大嫡支(漢章帝—漢和帝—漢殤帝,漢章帝—孝德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沖帝)都已經(jīng)相隔甚遠了。
劉虞則是東海王劉疆的后人,劉疆本是東漢王朝第一任皇太子,劉秀的嫡長子,漢明帝劉莊的兄長。他的母親郭皇后失寵被廢,改立了劉莊的母親陰麗華為皇后,也讓劉秀實現(xiàn)了寒微時”娶妻當如陰麗華“的平生夙愿。劉疆原本無過,因其母被廢而不自安,自請辭太子位,改封東海王,天下莫不惜之。此后劉疆恭讓謹慎,和漢明帝兄恭弟友,安度一生,為兩漢賢王之典范。
所以劉虞身為劉疆的子孫,當然是同樣有皇位繼承權(quán)的。以他的隆高名望,如果愿意和袁紹合作,便等于得到了士族門閥代表和關(guān)東最強軍閥的雙重支持。那么本身即位流程確實不夠合法,實為董卓弒殺其兄長而強行擁立的漢獻帝,怕是很難坐穩(wěn)皇位了。
企圖擁立劉虞,不認可漢獻帝劉協(xié)的皇位合法性,正是袁紹苦心孤詣策劃,謀奪漢朝江山的一個陰謀。只是劉虞為人正直,心懷忠義,堅決拒絕了袁紹的建議,此舉才未果,讓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劉虞更不顧公孫瓚反對,派數(shù)千騎兵南下,打算西進關(guān)中勤王,把漢獻帝從西涼軍手中救出。然而這支幽州精騎卻被袁術(shù)扣押并收編,也加深了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
兩人徹底翻臉后,公孫瓚火并劉虞,將他殺害,強加的罪名便是“和袁紹圖謀篡位”,幽州百姓聽聞他的死訊,莫不流淚,(“虞以恩厚得眾,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公孫瓚由此人心大喪,劉虞舊部鮮于輔、閻柔等人,在他兒子劉和率領(lǐng)下,聯(lián)合塞外烏桓、鮮卑部族,又與袁紹聯(lián)兵報仇,在潞北之戰(zhàn)斬殺公孫瓚軍四千余人,鮑丘之戰(zhàn)斬殺公孫瓚軍兩萬余人。幽州方面的同室操戈和開門揖盜,也讓袁紹得以極大削弱其爭霸河北的最大敵手公孫瓚,奠定了吞并幽州、統(tǒng)一河北四州的基礎(chǔ)。這又是當初他擁立劉虞不成的意外之喜了。
此時袁紹,為天下第一大勢力,可說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指掌。用曹操兒子曹丕的話說,是“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shù)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于天下。”
官渡決戰(zhàn)前,他甚至連名望重于海內(nèi)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也帶在軍中,只等掃滅曹操,掌握漢帝,便能順天承運,代漢登基。在這個時候,誰又能想到,這竟是一條兵敗身死,家破人亡的不歸之路呢?或者他和公孫瓚的相繼敗亡,亦是冥冥中害死劉虞的報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