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創(chuàng)作完清明上河圖后為什么消失了?
熱情在退燒
說到張擇端大家都不陌生,張擇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名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張擇端創(chuàng)作了清明上河圖。說到清明上河圖那簡直真實的反應(yīng)了中國古代宋朝的全部精神面貌,很宏偉壯觀,宋朝確實是歷史上很厲害的一個朝代,不過這里說的是北宋時期,北宋時期出現(xiàn)的宋詞也是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展現(xiàn)的北宋的面貌,不過,為什么張擇端創(chuàng)作完清明上河圖后為什么消失了?一起來看看!
供職于徽宗的宮廷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是宋代風俗畫的頂峰之作,描繪宋代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無限繁榮的城市風光。畫中的“上河”即“汴河”,是貫通汴京的運河,也是整個城市的命脈,張擇端正是以此為主線來鋪陳大都市的繁華景象。
印象汴京——宋腔宋韻宋時風
這幅五米多長的巨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從右至左依次為:市郊風景、汴河兩岸、市內(nèi)街道。幾個段落如同詩歌的起承轉(zhuǎn)合一般,使得整幅畫面具有跌宕起伏的韻律。其中位于畫面中段的河上虹橋便是整幅畫的高潮——虹橋兩側(cè)擺攤叫賣的商販和往來觀景的游人熙熙攘攘,橋的中段乘轎和騎馬的兩隊人馬狹路相逢、互不相讓,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成為匯聚目光的焦點。
梁園遺夢——情竇初開的都市情懷
即使第一次看《清明上河圖》,面對這座七朝古都的街市生活場景,也不會感覺很陌生,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并沒有900多年的距離。雖然被時光雕刻過的老建筑在近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愈來愈像是承載歷史的城市雕塑,散發(fā)著厚重如磐石般的氣息,但這座古城的格局與現(xiàn)代城市相比較并未發(fā)生位移。所以,當我們由畫面漫步進入北宋東京的古老街巷,悠閑地進出于街市中的大小店鋪時,會有一種歸鄉(xiāng)的親切感。仿佛跨越了十個世紀,真正從心靈深處感受到送人賦予城市的浪漫情懷,抵達了“近代型”城市發(fā)端與形成的源頭。
清明上河圖收藏概況
《清明上河圖》最初是北宋內(nèi)府的藏品,宋徽宗曾經(jīng)接收了該圖,提了畫名,鈐完印,將該圖賞賜給了向家,向宗回將它著錄在《向氏圖畫品論記》里,冠以“神品”。宋徽宗為當朝畫家題寫畫名是十分鮮見的,大概是符合宋徽宗評畫的基本標準:“考畫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tài)形色具若自然,筆墨高簡為工?!?/p>
張擇端畫完清明上河圖后去了哪里
金軍攻入汴京城后,北宋的宮廷畫家去了哪里?一大部分畫家逃難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最后成為南宋的宮廷畫家;一小部分逃往西蜀(今四川);另一大部分畫家被金軍帶去北方。不過,金代初期的內(nèi)廷容納不了這么多原北宋宮廷的畫家,最終必然各自謀生。
根據(jù)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的下限(1110)的年齡在四十左右,北宋滅亡時,其年齡當在五十開外。那么,張擇端屬于哪一部分宮廷畫家呢?至少,他沒有抵達臨安。南宋鄧椿《畫繼》、元代莊肅《畫繼補遺》、夏文彥《圖繪寶鑒》等載錄了來自宣和時期翰林圖畫院的畫家,沒有任何關(guān)于張擇端的記述。如果他在臨安,憑借他的界畫和人物畫技藝,絕不會默默無聞的。
排除張擇端在南宋臨安的可能性,如果張擇端在世,最大可能只有在金國了。根據(jù)張著跋文的語序,對張擇端的記述不太像是抄錄《向氏評論圖畫記》的內(nèi)容,否則,“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之句應(yīng)置于跋文之首。張著所得到的信息很像是《向氏評論圖畫記》以外的材料,如來自前輩的口傳、或來自前輩的口傳、或來自現(xiàn)已失傳的文獻。顯然,張擇端或多或少在金代生存過,不然,張著難以得知他的生世。
張擇端為何沒有逃到南宋臨安呢?山東籍的畫家都不太愿意遠離故土。現(xiàn)今,汴京已被金軍焚毀,商貿(mào)茍延,已失去昔日藝術(shù)中心的位置,在山東,宋金戰(zhàn)爭不是主戰(zhàn)場,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張擇端等山東籍的畫家返回故鄉(xiāng)謀生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被推舉到中國繪畫史乃至中國藝術(shù)史的峰巔,是北宋社會的“百科全書”,明朝蘇州一帶的畫家,在構(gòu)思和布局方面深受其影響,清嘉慶21年(1816),清明上河圖被著錄在《石渠寶笈》三編里,對清代畫家完成《康熙南巡卷》和《乾隆南巡卷》等宏偉巨制起到了范本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任何一項印刷技術(shù)的新突破都要借《清明上河圖》一展其優(yōu),使之成為出版量最大的單幅古代繪畫。在新中國,幾乎沒有一個人物畫家在初學階段不臨摹《清明上河圖》,哪怕是其中的一個局部,山水畫家甚至各科畫家都要從中獲取藝術(shù)養(yǎng)分。無論是如何觀察社會生活,還是如何掌控宏觀場景,還是錘煉繪畫線條等,《清明上河圖》是學藝者學習的“海綿”,給予了畫者深刻的藝術(shù)啟迪。
《清明上河圖》是一部歷史文化的教科書,五十多年來,對它的研究,早已超出了對繪畫史本身的認知范圍。港臺、歐美日等國的學者分別從繪畫藝術(shù)、政治制度、商業(yè)經(jīng)濟、建筑營造、城市考古、地質(zhì)地貌、民俗風物、交通運輸?shù)炔煌嵌龋l(fā)表了三百余篇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論文,使今人對它的研究更加完整和豐富。
“清明上河學”的研究仍將繼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