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奴才和臣有什么區(qū)別?
淚濕裳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清朝的歷史,說到清朝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朝代,當(dāng)時的清朝之所以那么的讓人們記住,是因為清朝給人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現(xiàn)在的很多宮廷劇都是有清朝的身影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當(dāng)時的清朝的歷史,清朝的奴才和臣有什么區(qū)別?一起來看看吧!
在一些清宮劇中,朝廷官員面對皇帝時,有的自稱“臣”,有的卻自稱“奴才”,這兩種稱呼有什么區(qū)別呢?許多人認(rèn)為,滿臣用“奴才”,這樣顯得更親密,漢臣則不準(zhǔn)用這個詞,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這里稱呼的“奴才”,原本是滿洲屬人制度的一個舊俗,旗人只對本旗旗主稱呼奴才,對皇帝可以稱臣。值得注意一點的是,清朝大多時候沒有“滿、漢”的界定,只是區(qū)分“旗、民”,就是在旗或不在旗。比如高其位屬于漢軍旗,但他并不是漢臣。從順治到康熙時期,大多數(shù)滿臣和漢軍旗自稱“奴才”,而漢臣則稱“臣”。
雍正是位有個性的皇帝,在位時打破慣例,令所有人都自稱“臣”。滿人大臣法海是滿洲鑲黃旗,他曾寫過一封請安奏折,翻譯過來就是“奴才法海恭奏:為請安事,奴才法海我跪請圣主萬安。為此謹(jǐn)奏?!笨催^這份奏折后,雍正親自將“奴才”改成了“臣”,還在旁邊批示“如此得體”。
到了乾隆時期,奴才和臣的稱呼才正式形成定例,是如何規(guī)定的呢?《清史稿》有這樣的記載:
乾隆二十三年上諭: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后頒行、公事折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乾隆三十八年上諭:(漢臣以及滿臣公折)武員即官至提督亦稱奴才,此乃向來定例。
意思就是說,滿人文臣朝見皇帝時,如果是公事,要自稱“臣”,如果是私事,則稱“奴才”;漢人文臣朝見皇帝時,不論公事還是私事,一律自稱“臣”;如果是武將,不管是滿人還是漢人,都要自稱“奴才”,這項制度一直持續(xù)到清朝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