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槍為什么是木的?木質(zhì)的不容易斷嗎?
要拼才會贏
我國古代的武器非常多,很多成語里面也都是帶有武器的,諸如刀光劍影、明槍暗箭等等。而在眾多武器當中,“槍”算是大家很感興趣的一種了。槍身是用木制作而成的,但是槍卻是要帶上戰(zhàn)場的一樣物品,為什么要用木質(zhì)這種容易折斷的材料?用鐵質(zhì)不好嗎?難道古人有一些辦法能夠讓木質(zhì)的槍不容易折斷嗎?這背后究竟有什么樣的原因?
在一些古典的演義小說里面,那些歷史上有名的武將,動不動就用的是幾十斤甚至幾百斤重的武器,純粹就是作者臆想出來的,比如說關(guān)羽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那就相當于帶著一個八十二斤的人上了戰(zhàn)場,全程都得用自己的雙手舉著這個人,不管是什么動作,揮舞也好殺敵也好,武器都是完全騰空的狀態(tài),就算是大力士,也沒有人受得了吧?
所以,重量對于古人的武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羽這種情況肯定不可能出現(xiàn),金箍棒還有幾萬斤呢,雖然更加夸張,但說到底其實都是假的。古代上了戰(zhàn)場,沒有小說里面那種所有人站著不動,只是看雙方主將打斗的場景,打仗拼的是整體的戰(zhàn)斗力,而不是單個人的武力值,所以相互拼殺的是士兵,而不是將軍。
那么,士兵手中的武器就很重要的了,它需要輕盈,但同時也要具有殺傷力,而槍作為一種非常常用的武器,自然需要選擇質(zhì)地輕盈一些的材料,所以很多槍的槍身都是用木料制作而成。其中椆木是最好的,合木稍微差一些,白蠟桿最更差一些。鐵質(zhì)的槍頭都不會很重,三四斤就算是比較重了,更不要說用鐵制作槍身了。
槍對于木頭的要求也比較高,不能太脆容易折斷,不能太重不便于行動,還要具有韌性,否則不就變形了嗎?槍桿一般來說兩三斤就最好了,不過因為時間和地域的差別,也不是所有時候使用的材料都一樣,但是輕便加傷害值,都是最重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