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開國皇帝有的是太祖有的是高祖?有什么區(qū)別嗎?
消失了
作為古代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或許是這個朝代最容易被記住的一個皇帝之一,比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等,不過也有李淵這樣明明是建立者,卻總是被忽略的皇帝。不過這些皇帝中,有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這其中就有些差別了,既然同樣都是開國皇帝,為什么有的人是太祖。而有的人卻是高祖?這兩個究竟有什么差別嗎?
要了解這個太祖和高祖的區(qū)別,先要了解“祖”和“宗”有何不同。
《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qū)別,意思就是有功稱祖,有德稱宗。而這里的功,指的是開國之功,德指的是,守成之德。這也就說明了為何開國皇帝多是稱祖,而守成的皇帝只是稱宗。
廟號起始于商代,但周朝并沒有實行,真正開始使用廟號是在漢朝才開始的。也就是說,劉邦才是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
《史記》:“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很明顯,漢太祖就是劉邦的廟號,而謚號就是高皇帝。
但很多人卻把劉邦稱為“漢高祖”,包括司馬遷,這是為何?,個人認為其主要原因還是劉邦是第一個擁有廟號之人,先前的商朝可能也有過,但時間太久遠,后來之人就主動忽略掉了。加上當(dāng)時的廟號制度也不完善,沒人在乎太祖是個什么玩意,所以他們直接用謚號的“高”來指代劉邦的宗廟,于是就成了“高祖廟”,這樣一來兩個稱號化繁為簡,合成一個,簡單方便。
在宗廟的制度中,“太祖”是具有特殊含義的,所謂天子七廟,主流意思是“一祖二宗四親廟”?!耙蛔妗保侵^始祖,即第一個受封者,在商為契,在周為后稷;“二宗”,指的是太祖和太宗,太祖是第一受命者,即第一個接受天命之人,在周即為周文王。因此在漢朝而言,劉邦是第一個受封者也是第一個受命者,所以按宗廟制度,他稱為太祖是合情合理的。
謚號與廟號弄混了
但“高祖”又是個什么意思?這樣的稱號在宗廟制度中是沒有的,只因為漢朝初年的廟號制度不完善,這些人瞎弄,把劉邦的謚號與廟號搞混了,才弄出“高祖”這么個稱號。但既然都已經(jīng)搞出來了,就湊合著用吧。
就因為劉邦這么一出,導(dǎo)致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如果有兩個功績、地位相當(dāng)?shù)幕实?,就會出現(xiàn)你叫太祖,我叫高祖,而這兩個稱號基本沒什么差別。
比如:
魏:(曹操,太祖);(曹丕,高祖)
晉朝:(司馬懿,高祖);(司馬昭,太祖)
十六國:(后招石勒,高祖);(石虎,太祖)
南北朝:(劉裕,高祖);(劉義隆,太祖)
隋朝:(楊忠,太祖);(楊堅,高祖)
唐朝:(李虎,太祖);(李淵,高祖)
這樣混亂的廟號制度,也正說明了當(dāng)時的太祖和高祖沒有什么卻別,有的時候高祖等級高,有的時候太祖又比高祖高。
從宋遼之后,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全都成了始受封和始受命者,全都設(shè)為太祖,從此再也沒有“高祖”這個稱號出來了。
這時候肯定有朋友要問了,“為何順治是宗,而康熙卻成了祖”
先前說到,有功為祖,有德為宗。開國皇帝皆是有功,因此都是祖,但如果后世子孫如果也有開創(chuàng)之功,自然也可稱祖。如劉秀中興漢室,有開創(chuàng)之功,謂之漢室祖。康熙和順治的這個廟號倒不是他們亂來,順治入關(guān),一統(tǒng)漢人江山,這自然是開創(chuàng)大業(yè)之功。
至于康熙:《清史稿.圣祖本紀》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賜,早承大業(yè),勤政愛民,經(jīng)文緯武,寰宇一統(tǒng),雖日守成,實同開創(chuàng)焉。因此,康熙被視為“圣祖”。
這里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祖,就是明成祖朱棣,他原廟號太宗,但到嘉靖皇帝時為了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硬是把朱棣升了一級,贊他靖難有功,實同開創(chuàng),也應(yīng)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