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與隆美爾有什么分歧?揭秘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爭吵
布噻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將領可以說是群星閃耀,而在裝甲部隊的運用上首推的三位將領就是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這三位也是二戰(zhàn)德國三大名將。這三個人組成了德國裝甲部隊的三駕馬車。而比起隆美爾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由于屢次與希特勒產生軍事問題上的沖突,導致古德里安在對蘇戰(zhàn)爭開始沒多久就“休假”了,后來即使是重新啟用古德里安也只是整改裝甲部隊的“雜事”罷了。
這三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互相之間也是惺惺相惜。古德里安認為隆美爾年輕有為頭腦靈活的少壯軍官,隆美爾認為古德里安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締造者,是裝甲戰(zhàn)理論偉大的研究者。作為古德里安曾經(jīng)的上級,隆美爾在從北非戰(zhàn)場返回德國的時候,向希特勒推薦古德里安為北非德軍的總指揮。
但是在一個決定德國命運的問題上,兩人爆發(fā)了不可調節(jié)的沖突,從軍事問題的探討到人身攻擊的吵架,原本的友誼也因此破裂,后來隆美爾英年早逝,二人也再無機會重新締造友誼。
強化“大西洋壁壘”,阻擋西方盟軍的攻擊
1944年,東面的蘇聯(lián)紅軍徹底扭轉了頹勢進行反攻,德軍的東面戰(zhàn)線逐漸后退。而此時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都進入了好轉,日本在太平洋上已經(jīng)失去了優(yōu)勢被美軍壓制,中國軍隊得到了同盟國的援助開始向日軍反擊。而在歐洲大陸上,英美法西方盟軍早已經(jīng)準備計劃發(fā)起大規(guī)模登陸作戰(zhàn),使德國兩面受敵并最終大敗德國。
希特勒很清楚德國兩面作戰(zhàn)的危險情況,于是在1942年七月就開始建造“大西洋壁壘”——一個從北冰洋到西班牙的水泥長城,全長2700公里只用了不到一年建成,結果使得這條“長城”幾乎沒有多少防御作用,90萬人分布在2700公里的防線上,而且只有重要地區(qū)才有重炮火力配置,大部分地方只是幾個碉堡和幾百個地雷組成的防御,只能應付小規(guī)模登陸,而幾十萬人的大規(guī)模登陸戰(zhàn)爭是完全無力抵抗的。
所以,在東線戰(zhàn)場失利的情況下,希特勒更擔心盟軍從西邊登陸,于是抽調了一些部隊駐守在大西洋壁壘的后面,準備再盟軍進攻大西洋壁壘的時候加入戰(zhàn)斗防止盟軍登陸。
也就是對這些部隊的使用問題上,德軍將領們有不同的方法,而隆美爾和古德里安也是對此產生了沖突。
是“登陸作戰(zhàn)”還是“陸地作戰(zhàn)”,各持己見爆發(fā)爭論
在當時的古德里安看來,裝甲部隊應該放在陸地縱深處,西方盟軍占有絕對的海上優(yōu)勢和空軍優(yōu)勢,如果在盟軍登陸的時候進攻盟軍,戰(zhàn)場就會處于海灘和近海位置,盟軍可以利用空軍優(yōu)勢和海軍優(yōu)勢把德國的裝甲部隊迅速消滅,結果是毀滅性的,必須把預備裝甲力量放在陸地上等待盟軍登陸進入陸地深處后再發(fā)起進攻。與古德里安持同一想法的還有元帥龍德施泰特。
但是隆美爾認為,盟軍最脆弱的時候就是剛登陸的時候,如果能迅速擊敗盟軍的話還好說,如果盟軍一旦登陸完成站穩(wěn)了腳跟,就會有無數(shù)盟軍源源不斷地從海上登陸,那么西線的少量德軍完全無力阻擋大規(guī)模盟軍的進攻,從而使得西線崩潰。
這兩種方案看起來都對,但是只能按照一種方案實施,于是古德里安希望說服隆美爾按照他的想法進行防御,前去和隆美爾談論。但是雙方都是各持己見完全無法說服對方,可能是談論得越來越激烈,后來兩個人開始爭吵,隆美爾直接說古德里安是“跟東線俄國人打仗的沒見過世面的鄉(xiāng)巴佬”。古德里安可是敢和希特勒唱反調的硬骨頭,遇到了來自隆美爾的人身攻擊,古德里安直接拂袖而去從此再無往來。
連最后的諾曼底登陸,都沒能證明誰是對的
諾曼底登陸的時候,隆美爾立刻按照計劃向海灘的盟軍進攻,結果果然如古德里安所說,盟軍用艦炮和飛機摧毀了大部分的裝甲部隊,剩余的坦克就是杯水車薪。后來,德軍在法國北部與盟軍激戰(zhàn),果然像隆美爾說的一樣,大量的盟軍源源不斷登陸,德軍根本無力抵抗西線的崩潰。
他們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錯的是德國窮兵黷武沒有足夠的力量反擊,錯的是希特勒喪心病狂發(fā)動的世界大戰(zhàn)把德國和世界拖進了毀滅的深淵。
隆美爾因為“刺殺希特勒”的問題而死在自己人手上,古德里安向盟軍投降后在西德度過了自己的余生。戰(zhàn)爭讓天才崛起,也讓天才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