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么想立李恪為太子?最終為什么選擇了李治?
野路子
對于古代的皇帝來說,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不光是在為自己選擇繼承人,更是為這個國家選擇一個可以接替自己延續(xù)下去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就面臨過這樣的困境,先是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深思熟慮之后選擇了晉王李治,但是在李治立為太子之后,李世民還是猶豫了,他想要改立李恪。那么,為什么李世民要這樣想,最終為何還是選擇了李治呢?
在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因為李世民曾經(jīng)考慮過立為太子,而他后來被長孫無忌加害,所以引起很多人同情,在一些電視劇里,李恪的形象也都很正面。但回到當時的具體歷史情景來說,李恪是不太可能被立為太子的。
李世民只是說過,李恪“英果類我”,算有一定程度的賞識,但還說不上最賞識。看看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是什么態(tài)度,對李恪是什么態(tài)度?
李承乾就不用說了,從小李世民就非常寵愛,即便后來謀反失敗,群臣商量要處死,李世民還舍不得,最后才下詔廢為庶人。貞觀十九年,承乾在貶所病死,李世民還特地廢朝,以國公禮下葬。
再來看魏王李泰。李泰以文學著稱,又編纂《括地志》,書城之后,李自成各種賞賜。當時李泰已經(jīng)出居長安延康坊的府邸,李世民親臨李泰宅邸的時候,下詔長安死罪免死,延康坊居民免一年租稅。之后,李世民還想讓李泰入宮住在武德殿,只是魏征反對,才作罷了。李泰被貶逐之后,李世民還經(jīng)常提起他,并且對大臣說“我心念之不已”,說明即便他已經(jīng)覺得李泰為人過于陰險,但依然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相比之下,李恪更早的記錄并不多,只是在晉王李治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之后,李世民又反悔,想改立李恪,才說了“英果類我”的話。但在長孫無忌表示反對之后,他就馬上放棄了,并沒有進一步堅持。這之后,李恪就被外放到地方去了,齊州都督。沒多久,因為與乳母的兒子賭博,被告發(fā)后,被撤了都督的職務,封戶也被削減了三百。
參與賭博這個事兒可大可小,但這么容易就被處理,說明李恪在李世民心目中本身地位就不高,只是找個借口處理他而已。為什么呢?
本來外放李恪,就是為了保證李治的太子地位不受威脅,同時也可以避免李恪因為覬覦太子位置,被壞人利用。但外放為都督,這是有兵權(quán)的職位,李世民可能事后也意識到不太合適,將來有可能起兵叛亂,所以就找了個借口罷免了都督職位。
既然李世民并不是太看重李恪,為什么又要征求長孫無忌的意見,想立他為太子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經(jīng)歷了李承乾和李泰爭立事件之后,剩下的皇后嫡子就只有李治了,如果李治還不行,接下來就是庶子了。而庶子中,李恪不僅他媽是隋煬帝女兒,而其他也是當時還活著的李世民的庶子中最年長的,自然就輪到他了。
其實從李世民一貫的行事風格來看,他這時候試探長孫無忌的意思,并不是真心想立李恪為太子,只是試探一下長孫無忌而已。因為長孫無忌和李世民關(guān)系太深了,從玄武門之變開始,長孫無忌就參與了,到后來又長期當宰相,但李世民這時候顯然對他并不完全信任,是有所懷疑的。但他這樣試探的結(jié)果是害了李恪,讓長孫無忌對李恪提高了警惕。
高宗繼位后,一開始長孫無忌主導下,將立刻又外放為梁州都督,這顯然是為了安撫李恪,防止他有其它想法。因為當時高宗剛繼位,最需要的是保持穩(wěn)定,避免出現(xiàn)大的動蕩。但不久之后,就借著房遺愛謀反的案子,大肆株連,順便就一起把李恪殺了,以絕人望。
皇家的孩子就是如此,往前一步當上皇帝就可以生殺予奪,主宰別人的命運,往后一步就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成了別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