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主要是吃面食還是飯食?煎餅是從什么時候才發(fā)明的?
陌離殤
古代從漢朝開始就出現(xiàn)了面食,而水稻的發(fā)現(xiàn)就要更早了,大米算是人類使用最早的一批糧食了。不過在古代漢朝時期,能吃的東西依然有限,并沒有很多的選擇給你,不過煎餅這種食物其實和面食的材料差不多只是做法不同,那古人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煎餅的呢?如果是根據(jù)考古記載,千年以前可能就有跡象,不過并不能100%的證實。
說起煎餅來
又是源遠流長,說來話長了
早在5000多年前的河南
仰韶文化的多處遺址中均出土了
疑似用來攤煎餅的——
考古人員當(dāng)時沒認(rèn)出來
在報告中稱其為干食器、平底器
后來才回過味來——
這不就是個煎餅的鏊子嘛
沒錯,攤煎餅馃子那個平平的圓板鍋
正經(jīng)名字叫作鏊(ào)
中心略鼓,形似覆盤,下附三足
《舌尖3·器》中的石板粑粑
隱約可見石器時代
先民們炮制煎餅的身影
河南焦作嘉禾屯窖藏中
發(fā)現(xiàn)了東漢弦紋銅鏊
魏晉墓出土侍女用鏊煎餅的壁畫磚
與今天折煎餅的形樣并無太大差異
由此看來,煎餅在很早的時候
就進入了古人的日常食譜
北齊高歡與臣子們宴樂
出了一個謎語——“卒律葛答”
在座的抓耳撓腮也猜不出來
石動筒(就叫這個名字)說:
我知道了,是煎餅
高歡表示回答正確,輪到你出謎了
石動筒便出謎“卒律葛答”
謎底呢?
石動筒答:還是煎餅
高歡不歡了
你這廝出跟我一樣的謎語?
石動筒笑瞇瞇地說
我趁著您的餅鐺熱,又煎了一個餅呀
據(jù)南宋曾糙《類說》解釋
卒律葛答是突厥語中前火食并的反字
前火與食并,合起來就是煎餅
“北齊高祖嘗宴近臣為樂。高祖曰:我與汝等作謎,可共射之。‘卒律葛答。’諸人皆射不得?;蛟?,是骮子箭。高祖曰:非也。石動筒曰: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動筒對曰:是煎餅。高祖笑曰:動筒射著是也。高祖又曰:汝等諸人,為我作一謎,我為汝射之。諸人未作,動筒為謎。復(fù)云卒律葛答。高祖射不得,問曰:此是何物。答曰:是煎餅。高祖曰:我始作之,何因更作。動筒曰:承大家熱鐺子頭,更作一個。高祖大笑。”
——《太平廣記》
唐朝才子段維嗜吃煎餅
一次文會,段維才思敏捷
每熟一煎餅,便成一韻精彩詩
“段維……而乃性嗜煎餅,嘗為文會,每個煎餅才熟,而維一韻賦成?!?/p>
——《唐摭言》
從晉至宋,尚有一風(fēng)俗
一說熏火,一說熏天,一說熏大
總結(jié)下來,大概都指“熏天”
是要在人日——正月初七這天
于中庭煎餅食之,便是熏天了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zāi)。俗煎餅食于庭中,謂之薰天?!?/p>
——《遼史·禮儀志》
當(dāng)時還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jié)
需用紅繩將煎餅掛在屋前
仿照當(dāng)年女媧補天的情狀
宋朝李覯作詩云此風(fēng)俗:
“媧皇沒后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p>
在今天的廣東惠州尚可見“補天穿”
但當(dāng)?shù)厝嗽缫巡粧旒屣灒淖鰳滗伝{
“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jié)。相傳云,女媧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p>
——《歷代詞話》
河南登封高村的宋代墓葬中
出土了婦人煎餅的壁畫
不過她們這餅是搟出來的
所以算作烙餅圖更合適
元代給煎餅填上了餡
有卷煎餅、七寶卷煎餅和金銀煎餅
其中,卷煎餅算煎餅界的五仁煎餅
七寶卷煎餅是羊肉餡的
金銀卷則跟現(xiàn)代煎餅果子一模一樣
是加蛋攤的煎餅
貼心的小編附食譜如下
自己動手即可享受
元代同款煎餅卷一切
“卷煎餅: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干柿熟藕銀杏熟栗芭攬仁。已上除栗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塩蔥調(diào)和作餡。卷入煎餅油煠焦。
七寶卷煎餅:白面二斤半。冷水和成硬劑。旋旋添水調(diào)作糊。銚盤上用油攤薄。煎餅包餡子如卷餅樣。再煎供。餡用羊肉炒燥子。蘑菇熟蝦肉松仁胡桃仁白糖末姜米。入炒蔥干姜末塩醋各少許。調(diào)和滋味得所用。
金銀卷煎餅:鴨卵或雞卵。打破清黃另放。添水調(diào)開。加豆粉再調(diào)。攤作煎餅包餡再煎。每分供一對作下飯餡炒熟?!?/p>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到了明代,每逢二月初二
各家各戶要和面煎餅,號稱薰蟲
“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曰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p>
——《酌中志》
清代蒲松齡是煎餅的死忠粉
專門寫了一篇《煎餅賦》
講煎餅好吃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個老爺爺蹲在墻角啃煎餅
又是抹醬又是卷蔥,啃出了鏗鏘氣勢
一路過的錦衣公子有點羨慕:
“大魚大肉換一個煎餅,可否?”
老爺爺慈愛地看著公子,掉了個頭
用真實行動表示——
——老漢才不跟你換
野老于此,效得醬于仲尼,仿縮蔥于侯氏,朵雙頤,據(jù)墻次,咤咤棖棖,鯨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遺墜,方且笑鍋底飯之不倫,訝五侯鯖之過費。有錦衣公子,過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內(nèi)之所烹,博爾手中之所遺,其可乎?”野老憮然,掉頭不易。
——蒲松齡《煎餅賦》
不過,一千個地方
就有一千種做煎餅的方式
你們家鄉(xiāng)的煎餅
有什么獨特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