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蒙古人幼子守灶是怎么回事
星期八
說到蒙古人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這個名族的人其實還是有不少和漢族人不一樣的地方的,特別是習(xí)俗方面是真的挺有意思的,話說在蒙古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年齡最小的孩子需要守灶的,那么這到底有什么說法的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幼子守灶”原來比“嫡長子繼承制”更為傳統(tǒng)
“嫡長子繼承制”,中國古代受到宗法制的在影響,“嫡長子繼承制”逐漸成為主流,尤其是在歷朝歷代的皇室,“嫡長子繼承制”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幼子守灶”,主要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間流行,即使在古代看來,也是極為落后的。
那么,到底是哪一種制度比較正統(tǒng)呢?
好像是代表封建正統(tǒng)的朝廷比較正統(tǒng),但是,在根本上,無法用傳統(tǒng)一詞來形容,非要比較的話,其實是“幼子守灶”制度,最為古老。
“幼子守灶”,其實應(yīng)該稱為“幼子繼承制”。在原始社會的父系社會中,因為古老部族的人口,一直在不斷地增長,當然,面對天災(zāi)人禍和疾病等原因,人口數(shù)量增長極慢。但是,毫無疑問,人口數(shù)量一直在增長之中。
一對夫妻,在生兒育女之后,隨著兒女慢慢長大,只要兒女一到結(jié)婚以后,可以得到父母的一些資助,立即就會分家。隨著成年的兒女都成年、分家離開,慢慢指揮留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將要繼承父母的全部遺產(chǎn)。當然,這個兒子也因此擔負起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這也有可能是,父母相對而言更喜歡幼子的主要原因吧,可能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這已經(jīng)成為人類的本能。
慢慢的這就演變成了,“幼子守灶”制度。當然,就現(xiàn)在來看,這還是相當先進和科學(xué)的。
在蒙古族或者是其他游牧民族,一直尊崇著這種“幼子守灶”制度。那么,如果是在大汗的家里呢?
以成吉思汗為例,成吉思汗一共有八個兒子,但是實際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嫡子,也就是孛兒帖皇后所生的四個兒子,才具有繼承權(quán),或者說,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最大支持,能夠獨立建立自己的汗國。實際上,只有成吉思汗的老大和老二兩個兒子,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汗國。
事實證明,成吉思汗不光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還具有不俗的政治眼光。
成吉思汗出于自己杰出的政治眼光,打破傳統(tǒng),將蒙古帝國的汗位,傳給了更具有政治才能的老三窩闊臺。但是,又因為“幼子守灶”制度,將蒙古帝國直接控制的80%的蒙古鐵騎,交給了幼子拖雷,并且讓幼子監(jiān)國。實際上,是將蒙古帝國軍政分離,一分為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遵循了傳統(tǒng)。
事實證明,拖雷確實不適合做蒙古帝國大汗,在掌握蒙古帝國80%的蒙古鐵騎的情況下,窩闊臺只用了一杯毒酒,就讓拖雷死于非命,直接掌握了,蒙古帝國的軍政大權(quán)。
當然了,蒙古帝國的“幼子守灶”制度也不是絕對,即使是“嫡長子繼承制”也不能完全確定繼承人,實際上,只有真正實力強大才能保證繼承權(quán)。
后來的蒙哥汗奪位,之所以能夠成功,其實也是因為蒙古貴族對于“幼子守灶”制度的擁護。但是后來,忽必烈還是憑借自己的實力,強勢登上了汗位,并且,打破了“幼子守灶”制度,建立了元朝,遵循“嫡長子繼承制”。
而“嫡長子繼承制”,實際上是在西周時期,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的諸子,都是分封出去,建立小國家,并逐漸發(fā)展。但是,能夠繼承多少“家產(chǎn)”,完全是由“嫡長子”,也就是“大哥”決定了。
當然,到了清朝時期,就逐漸演變成了,“密建皇儲”的“立賢”的策略。清朝中后期,能夠避免眾多皇子爭奪皇位,“密建皇儲”可謂是功不可沒。
當然了,這三種制度也不存在先進性的差異,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地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