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什么意思?退避三舍典故介紹
愛里死俗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和晉文公有關,其實發(fā)生在晉文公身上的成語典故還挺多的,例如貪天之功、竭澤而漁、師直為壯、兵不厭詐、志在四方等。晉文公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和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是整個春秋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晉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驪姬之亂差點毀了整個晉國。下面就為大家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感興趣的話就來一起看看吧。
晉國公子重耳因為驪姬之亂,被迫離開晉國,整整十九年,流亡了七個國家。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并沒有因為他是一個失勢的公子而輕視他,相反,而是采取了高逼格的規(guī)模接待了他。當然,重耳并不是一個人流亡的,而是一大群人,手下即有春秋第一名將先軫,也有千古高士介之推,更有足智多謀的狐偃等人。不知道是說話太投機了,還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楚成王對重耳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二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然而,酒無好酒,宴無好宴,酒是穿腸毒藥,喝多了是要誤事的。在一次的宴會上,楚成王不知道是喝高了,還是過度興奮,在清醒與迷醉之間,或真或假的問了重耳一個問題,而重耳也是半醉半醒,迷迷糊糊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重耳的回答并沒有讓楚成王覺得有什么不對,倒是旁邊的楚國令尹子玉被氣的吐血,拔出寶劍差點剁了重耳。
原來,楚成王的問題是:公子他日若做了晉國國君,打算如何回報我楚國,如何報答寡人?本來嘛,就是一個醉酒的胡話,不過是一場戲言而已。他楚成王高高在上,真能看得起重耳嗎?很難。就算是重耳虎落平陽,但他真的是只虎嗎?就算是,那他什么時候才能呼嘯山林?一輩子可有登高而呼的機會?一切都是未知之數。所以,楚成王不過是一句調侃而已,是當不得真的。
可重耳的回答確實讓人意外,意外之余難免讓人氣憤,而氣憤之后又多了些滑稽可笑。重耳答道:“楚國地大物博,金銀財寶應有盡有,這些東西自然不能再給楚國了,但大王仁義無雙,不因重耳流落異鄉(xiāng)而輕視于我,接待之恩,重耳不能不報,不然天下人都會罵我是忘恩負義之人。”本來嘛,夸夸楚國,夸夸楚成王,這事就過去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多好的結果??墒?,重耳呢,偏偏接著又說:“怎么報答大王您呢,嗯,有了,如果啊,如果他日晉國與楚國交戰(zhàn),重耳愿意禮讓楚軍,退避三舍?!币簧崾侨?,三舍自然是九十里,就是說如果重耳當了晉國國君,到時候如果晉楚再開戰(zhàn),晉國會主動退后九十里來報答楚成王今日的接待之恩。
他一個無權無勢無兵無馬甚至朝不保夕的流亡公子竟然敢公然與大國國君叫板,關鍵自己還在人家國中,可以說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在人家一念之間。估計重耳是喝多了,嘴上沒有把門的,稍微清醒一點,也不至于如此的不要命。這不,重耳剛說完,旁邊的楚國令尹子玉氣的立馬站了起來,大罵重耳是個白眼狼,拔出佩劍就要殺了重耳,還好楚成王制止了他,要不然,哪里還有后來的春秋五霸晉文公。
楚成王雖然制止了子玉處死重耳,可他內心中也實在不是滋味,畢竟無利誰愿意起早,辛辛苦苦的養(yǎng)了一只鷹,最后反而被他啄瞎了眼,這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事嗎?重耳旁邊的狐偃聽到重耳的回答后,也是嚇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子玉拔出劍來要砍了重耳,狐偃連忙道歉,一直作揖行禮,連說公子喝多了,酒后胡言亂語。重耳在楚成王和狐偃的保護下,才算保住了性命,但楚成王對他已不再待見,子玉更是對他恨之入骨。重耳回去后,也覺得自己說的話太不應該,楚國看來是待不下去了,必須得另尋良所,不久之后,重耳等人又開始了新的流亡。
酒這個東西不知道是誰的發(fā)明,將糧食發(fā)酵蒸餾,這實在是不敢恭維的一項發(fā)明。曹孟德當年下過禁酒令,說是酒能誤事。再看看重耳酒后的張狂和亂舞,可以說真是在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傳說,自那之后,重耳開始了戒酒,正是因為戒酒之后的清醒,重耳才稱霸天下,成就春秋霸主。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操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都是第一要務,如果因為酒醉而亂做決定,不僅容易誤事,更有可能召開滅頂之災。故而,酒,這個東西,一定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