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劍情深什么意思?故劍情深說的是誰有什么歷史典故
自由者
在古代的皇室,是很少能有真感情的,即便是父子之間,同樣的一個父親對自己不同的兒子,感情態(tài)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故劍情深”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古代漢朝時期漢宣帝對待自己的許皇后的感情,漢宣帝有很多不得已的事情,他礙于霍光的勢力不得不娶了霍成君,但是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是許平君,許平君死于非命,漢宣帝隱忍多年,終于為她報了仇。
成語解釋
故劍情深(gù jiàn qíng shēn):比喻結(jié)發(fā)之妻不離不棄;結(jié)發(fā)夫妻情意深厚;指不喜新厭舊。——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其指,自立許婕妤為皇后?!迸c之相關(guān)的詩詞還有王昌齡的《行路難》以及長孫佐輔的《相和歌辭·宮怨》等。
宣帝早年
漢武帝時,太子劉據(jù)的孫子劉病已(又名劉詢)出生數(shù)月,即逢巫蠱之禍。武帝征和二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fā)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奸,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wèi)青之子長平侯衛(wèi)伉皆坐誅。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與太子劉據(jù)有隙,遂陷害太子,并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劉據(jù)起兵失敗,皇后衛(wèi)子夫和太子劉據(jù)相繼自殺。劉據(jù)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死,唯獨襁褓中的劉病已逃過一劫,被收系郡邸獄,得到了廷尉監(jiān)邴吉的照顧。
后元二年,武帝病,望氣者進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命令使者到京師諸官府獄,殺掉獄中囚犯。邴吉拒不讓使者進入,劉病已方得保全性命。后大赦之時,邴吉將劉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
武帝后來下詔,將劉病已收養(yǎng)于掖庭,上報宗正并列入宗室屬籍中,此時皇曾孫劉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認。掖庭令張賀原是劉據(jù)的部下,他對劉病已極好,自己出錢供劉病已讀書。在劉病已長大后,張賀為他迎娶掖庭暴室屬官許廣漢女兒許平君為妻。許平君是個勤勞賢惠的女子,在劉病已最困難的日子里,不但沒有嫌棄丈夫,反而與他相依為命,用自己的柔情讓這位落魄的皇子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愛的力量。
故劍情深
許平君與劉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后來成為漢元帝劉奭,同年劉弗陵駕崩,劉詢被擁立為皇帝,許平君進宮后被封為婕妤。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讓霍成君當皇后,連上官太皇太后(霍光的外孫女,劉弗陵的皇后)也如此主張。但劉詢沒有忘記與自己患難與共的許平君,于是他下了一道“尋故劍”的詔書,他在詔書中說:我在貧微之時曾有一把舊劍,現(xiàn)在我非常懷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幫我把它找回來呢?朝臣們善于揣測上意,很快品出了這道圣旨的真實意味:連貧微時用過的一把舊劍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會將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拋舍不顧。于是他們都聯(lián)合奏請立許平君為后。依例,皇后的父親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卻始終不允。后來才給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封了個“昌成君”。
南園遺愛
而霍光的妻子霍顯一心想讓女兒成君作皇后。本始三年,許平君再度懷孕,生下一個女兒,霍顯命御用女醫(yī)淳于衍(掖廷護衛(wèi)淳于賞的妻子)在滋補湯藥中加入附子,讓許平君在坐月子時服用。許平君服用后不久毒發(fā)逝世。漢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園(也稱少陵)。
報仇雪恨
霍成君如愿以償當上皇后,她飛揚跋扈,揮金如土,與許皇后提倡的節(jié)儉、賢德完全相違。劉詢裝作對他千依百順,而霍成君也沒有為劉詢生下子嗣。地節(jié)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劉詢?yōu)樗e行了聲勢浩大的葬禮。地節(jié)三年(前67年),漢宣帝再封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為平恩侯,立與許平君在民間所生的劉奭為太子。霍顯非常惱怒,甚至“恚怒不食,以至嘔血”,并授意霍成君伺機毒殺劉奭。但因為太子的老師常先試菜驗毒,所以幾次下手均未成功。地節(jié)四年(前66年)七月,霍家發(fā)動政變未遂,招致族滅,霍光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妻子霍顯都被殺或者自殺。八月,漢宣帝以陰謀毒害太子為由,廢掉霍成君,令其遷往上林苑的昭臺宮;十二年后的五鳳四年(前54年)再度令其遷往云林館,霍成君自殺。葬于藍田縣昆吾亭東。
廢后詔書原文:皇后熒惑失道,懷不德,挾毒與母博陸宣城侯顯謀,欲危太子,無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廟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嗚呼傷哉,其退避宮,上璽綬有司。至此,劉詢終于為發(fā)妻許平君報仇。
在劉詢落難時,許平君對劉詢不離不棄;許平君當上皇后之后,細心打理后宮。而劉詢能夠力排眾議立許平君為皇后,還能為其報仇。對于許平君來說,相比班婕妤、衛(wèi)子夫等人,她已是十分地幸運。
名詞他意
在現(xiàn)代講述管理問題中會使用故劍情深的典故,用來描述當權(quán)者下達含糊不清的指示,從而導致資源上的浪費,但這種使用典故的方式十分不準確,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并不會使問題的講述變得生動,反而會使人感到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別扭感,更由于這種亂用典故的低劣行為破壞的典故本身美感,有種牛嚼牡丹的感覺。
之所以管理問題會使用這則典故,無非就兩方面原因:
一是使用者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夠,不能理解故劍情深里的文學意義,只看到典故的平白描述,無法鑒賞典故背后的文學內(nèi)含,缺少使用典故的基本文學知識。一般來說,典故都有其寓意,而圍繞其寓意本身來描述特定的某一類事物,使表達本身生動而富有內(nèi)涵。如果在其他方面使用,就失去了典故本身的意義。好比在物理學講事物運動而強搬成語“七上八下”用來描述有七個事物上升,八個事物下降,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
二是使用者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識,漢宣帝是在十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寫這樣一份詔書,并非他的行事風格本身如此。一則他想達成立許平君為皇后的目的,二則又不能直言下詔撫了權(quán)臣霍光的面子,造成主臣失和,因此才寫了這樣一份含蓄的詔書,既表達了自己想立許平君的目的,又由于只字未提立后之事而不至于讓霍光下不了臺,從此可見漢宣帝的政治手段也絲毫不差。試想要是漢宣帝直接下詔立許平君為皇后,他能實現(xiàn)這個愿望嗎?從管理學上講,用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漢宣帝不正是這樣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