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董仲舒之后就再沒儒家思想了?
你是我的光
說到儒家思想其實說來說去的爭議很大,到今天來了依舊有爭議,那么有的人卻說了,其實儒家思想早就沒有了,就在那個董仲舒之后就沒的,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的呢?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看看!
董仲舒之后再無儒家思想,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到漢代被改造,而失去本來面貌,不復存在了。
此言對否?也對也不對。為什么呢?
以孔孟之儒家為儒家,則此言正確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披著儒家外衣,為帝王霸道做修飾。外儒內法而已。
孔孟之道,從來不提倡專制,他們的理想就是恢復周禮,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諸侯王老老實實做諸侯王,周天子則應有天子該有的地位。
秦皇漢武這種專制集權的出現(xiàn),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厭惡的。
但秦因為法家而亡,漢人有前車之鑒,必然要尋求改變。
最初的改變是,以黃老之學為治國之道,無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的,讓百姓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休養(yǎng)生息。
漢初無為而治,頗有成效。但不過是權宜之計。專制的本質是要集權,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會的內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用,怎么辦呢?董仲舒便采用折中的辦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嚴苛改得溫和一些。而儒家強調的尊卑禮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過來用,并且發(fā)揚光大地用。
至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一套來源于陰陽家,跟孔孟儒學沒有半點關系。
綜合來看,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跟孔孟儒學大不相同,它雜糅了儒家,法家和陰陽家,是一個混合體。
因此,董仲舒之后,孔孟儒學不存矣。
若以廣義的儒家來說,則此言又不對
廣義的儒家,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xiàn)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等等。
如果以發(fā)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則孔孟不過是創(chuàng)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脈相承,同氣連枝的,只不過是儒家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學,不但結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謂集大成也。
從這個角度來看,則董仲舒之后,儒家不但沒有消亡,反而蓬勃發(fā)展。董仲舒更是為儒家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
我們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種思想或學派,當然應該是不斷變化的。
因為它的變化發(fā)展,變得與最初的時候不同了,我們就否定它,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們判斷的標準是:它是否變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以這個為判斷標準,董仲舒的儒學,以至于宋明理學,都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是對儒家的完善和發(fā)展,它們當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則不合時宜,不利于時代發(fā)展了。它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為專制集權服務,這種變化,我們應當批判,否定。這些,我們稱之為儒家的糟粕,當摒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