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姓來源
霏霏郎
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看看程姓來源,程姓分布廣泛,全國程姓總?cè)丝诩s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在中國五十個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東等省,這五個省的程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程姓人口的60%。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百家姓的程姓起源,程姓來源吧!更多的程姓起源,程姓來源和程姓名人,程姓的名人和程姓家譜,程姓的族譜為你提供參考!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 1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于是就產(chǎn)生了程氏。 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wěn)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chǎn),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于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也有說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 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風姓。 除程氏出自風姓外,任氏、宿氏、須句氏、顓臾氏也都源于風姓。風姓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吳伏羲氏屬于東夷部族,活動范圍在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一帶。河南淮陽有太吳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風姓的首領稱風后,生活在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他和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有著密切的關系。據(jù)西晉時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一天晚上,黃帝夢見一陣大風刮起,把地面上的塵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凈。第二天早晨醒來,尋思昨夜的夢境,說道:“風能發(fā)號施令,是執(zhí)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個‘后’字。難道天下有一個姓風名后的賢人嗎?”于是他依據(jù)自己對夢境的占解,派人四處尋找風后其人,終于在東海邊上找到了他。黃帝把風后請來,拜他為宰相,幫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務。 風后能文能武,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通曉兵法,著有兵書十三篇,后人稱《風后兵法》。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有一次,黃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進行戰(zhàn)爭。蚩尤施展法術,使大霧迷漫,三天不散。黃帝的將士迷失了方向,無法戰(zhàn)斗。風后接受黃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輛指南車,使將士分辨出東西南北,終于俘獲蚩尤,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秶Z》十八卷《楚語》記載觀射父對楚昭王說:“及少吳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吳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xù)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后裔。關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重和黎都是顓頊的曾孫。顓頊有個兒子名叫稱,稱有個兒子名叫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說黎是顓頊的曾孫,重是少昊的兒子。 重、黎都是傳說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顓項繼少吳之后擔任帝王,當時人神雜糅,祭祀混亂,災禍頻仍。顓頊讓重舉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遠隔,人與神分離,稱為“絕地天通”。在今人看來,重和黎當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對此事可以這樣理解:顓頊將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這兩種職責分開,讓重負責祭祀天神祖先,讓黎負責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他以鳥為圖騰,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把他描繪成鳥身人面、身騎雙龍的神人。又有人說,重是顓頊的曾孫,曾擔任“火正”,人們尊他為火神,稱做“祝融”。祝融的遺墟在今河南新鄭。因為他活動的地域在中原地區(qū)南部,因而他的宮職是“南正”。 百家姓
古人一致認為,黎是顓頊的曾孫。顓頊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黎曾擔任過“北正”,一說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區(qū)的北部活動。商周時期在今山西長治西南有一個黎國,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國家。黎國是商王的一個重要與國,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為實現(xiàn)滅商的大業(yè),首先出兵攻打黎國,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當時還有一個黎丘,又稱黎侯城,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個黎國一作犁國,又稱泥中。位于今河南??h,漢代又稱黎陽。由此可見,黎部族的活動范圍是以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qū)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東南部,東達今山東省西部地區(qū)。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現(xiàn)在相當遙遠,因而他們的身世和官職,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關于重的身世.一說他是少吳的兒子,屬于東夷部族;一說他是顓頊的曾孫,屬于華夏部族。對于這個問題,今人已難以分辨清楚。但是古書都說,程氏出自風姓。從這一事實出發(fā),可以認為重和少昊的關系更為密切,應該屬于東夷部族。因為風姓就屬于東夷部族。重、黎所屬部族記載的混亂,正反映了當時東夷部族和華夏部族逐漸融合,后人已難以準確區(qū)分的實際情況。 重、黎在顓頊時分別開始擔任掌管天地的官職,他們的后裔世代承襲了這一官職。到了堯、舜、禹時,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輔臣。他曾經(jīng)掌管火,用火焚燒山澤,驅(qū)逐禽獸。他能調(diào)馴鳥獸,又發(fā)明了掘井的技術,能鑿地求水。他還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伯益。大禹的兒子啟聯(lián)合友黨進攻伯益,將伯益殺死.自己做了國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時代仍承襲掌管天地的職位,經(jīng)久而無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后,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2
2、以地名為姓。 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東滕州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陜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據(jù)《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公元前11世紀時,周公旦公封諸侯,周文王第10子(一說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東省臨猗縣),史稱郇侯、郇伯。春秋時,郇國為晉國所并,其子孫以原國名“郇”為氏,后去邑旁,加草頭為“荀”氏,春秋時,晉國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后以邑名“荀”為氏。又據(jù)《左傳杜預注》所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后以邑為氏,稱程氏,是為山西程氏。
西周后期,周厲王好利。他以榮夷公為卿士,拼命對百姓進行搜刮。他的奢貪暴虐,激起了國人的不滿。他又派衛(wèi)巫監(jiān)視國人,一旦發(fā)現(xiàn)有非議時政的人就加以殺害。在這種專制高壓之下,國人在路上見面不敢互相打招呼,只好用眼睛示意。國人忍無可忍,終于拿起武器圍攻這位貪暴的國君。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邑,不久死去。他的兒子姬靜繼承王位,史稱周宣王。
宣王在位時,周公和召公輔政,整飾政務,諸侯來朝,史稱“宣王中興”。周宣王在 國力有所恢復之后, 曾親自領兵征伐東南方的淮夷,程國的國君程伯休父也參加了這場戰(zhàn)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大雅·常武》篇記載了這場戰(zhàn)爭,寫道:“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谩B时嘶雌?,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緒。”詩句的意思是,周宣王親自領兵征伐時叛時服的淮夷,派遣大臣尹吉甫為使者任命程伯休父為大司馬。讓他在左右擺布 陣勢,監(jiān)戒軍隊。程伯休父隨周宣王出征, 在對淮夷的戰(zhàn)爭中建立了顯著的功勛。后來程伯休父到達都城鎬京,在朝廷中擔任大司馬,封地改在咸陽附近的程邑。
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后,他子孫中的一部分又以他的職宮——司馬為氏,于是形成了司馬氏。因此,程伯休父是程氏和司馬氏共同的得氏始祖。 程伯休父徙封的程邑,漢代為安陵縣,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程邑,又稱“畢程”或“畢郢”,是上古時代畢程氏的遺墟。商末周文王姬昌曾在這里居住過。后來密人降周,也遷居于此。因而它不可能是當時程國的都城。
宋代人陳彭年等編纂的韻書《文韻》中有目“以國為姓”,說:“周宣王時程伯休父入為大司馬。封于程。后遂為氏,與司馬氏同。”《帝王世紀》曰‘文王居程,徒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3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后。
據(jù)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后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國而得名,先有了程國,程國的居民后來就稱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時何地得氏則諸說紛紜。就程氏得氏的時間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際和宣王時期三種不同說法;就程氏得氏的地點而言,也有廣平(今河省北雞澤)、洛陽上程聚和安陵(今陜西省咸陽東)三種說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稱喬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際。《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有一首《遷徙歌》,寫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fā)初。歷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廣平的事。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關中地區(qū)有一個周國,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許多方國的擁戴,號稱西伯。他在位時,已經(jīng)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姬昌死后,兒子姬發(fā)即位,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未竟的滅商大業(yè),領兵東伐,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衛(wèi)輝市北)打敗了商王紂的軍隊。紂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
周武王讓商王紂的兒子祿父 (又稱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繼續(xù)管理殷商遺民。在其周圍建立了衛(wèi)、鄘和邶三國,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以監(jiān)視武庚,史稱“三監(jiān)”。又下令釋放被商王紂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賢人和百姓,將商王紂聚斂的 錢財、糧食散發(fā)給貧民和奴隸,然后班師西歸。
周武王回到關中的鎬京 (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后,為了統(tǒng)治原商朝的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同姓、滅商的功臣謀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國家。伯符也是古圣賢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廣平,于是伯符帶領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國家。 廣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為程氏的發(fā)祥地之一。后來廣平發(fā)展成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廣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國。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譜敘》轉(zhuǎn)引西漢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譜說:“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廣乎,后得封程國,遂氏焉。”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4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為姓而改。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后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xiàn)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后來遷到新絳縣西。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晉國大夫荀駱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中地區(qū)咸陽東北的程邑。但是當時咸陽附近應該屬于秦國的領地,晉國雖曾擁有“河西八城”,它的領地也難到達咸陽附近。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茍驩采邑的程邑, 應該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因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5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遷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時代已經(jīng)分布于河北雞澤、河南洛陽、陜西咸陽一帶,春秋末,有晉國名士程本遷居齊魯大地。三家分晉,程嬰的后裔遷往趙國首都邯鄲。秦漢時期 ,魯國人程鄭舉家遷往蜀郡邛崍(今屬四川?。矣衅渌绦者w往浙江烏程和江西南昌,總之,秦漢時期 ,程姓已在華北長城以南地區(qū)繁衍。三國時程普(河北省豐潤)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安家,東晉程元璋(洛陽上程聚)的子孫定居安徽歙縣篁墩,東漢末年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人程秉南遷交州(今廣州市)為長史,其分支有的在程鄉(xiāng)(今廣東省梅州)定居。西晉時,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肅武威、張掖,程姓族人開始在祖國大西北扎根落戶。北魏時,洛陽程氏2000多戶被遷到東勝州(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安家。五代時,江南的新安程氏從安徽回遷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其子孫有遷陜西禮泉者??傊?,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今安徽、浙江兩省交界處,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漸擴散到江蘇、江西、福建地區(qū)。與此同時,南達嶺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長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東達東部沿海,在這一廣大地區(qū),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開封,洛陽為西京,使河南地區(qū)程姓復興,金兵南下時,伊洛二程的子孫也隨宋室南遷,程顥的長子遷江蘇吳縣,程頤的長子遷安徽六安,次子遷金城(今江蘇省句容),三子遷池州(今安徽省貴池),河南程姓自南宋開始,成為了我國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來源之一。南宋紹興年間,洛陽程姓有些遷居桂林、貴州。元時,程頤的九世孫程德用又從池州復歸業(yè)洛陽,貴州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時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國廣大地區(qū)。歷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東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國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據(jù)說程姓在全國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九。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歷史名人
程 鄭:春秋時期晉國(今屬山西?。┤?,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晉公的乘馬御,深受晉公垂愛,后竟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 程 嬰:春秋時晉國人,著名的忠義之士,與公孫杵臼設計營救趙氏孤兒,報仇雪恨后自殺殉友。 程 邈:秦代下杜(今陜西省西安南)人,隸書的創(chuàng)造者,曾任獄吏、御史等職。他曾積十年之久,將大小篆蛻變而成隸書300字,使得中國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化得以傳布和發(fā)展,貢獻相當大。
程 遐:十六國時后趙石勒的謀士。曾歷長樂太守、右司馬、寧朔將軍、監(jiān)冀州七郡軍事。代張賓為右長史總職朝政。 程 咸:三國高貴鄉(xiāng)公時被舉為博士。歷任司隸校尉(治洛陽)主簿、侍中,被封為上程侯,封地在洛陽城郊。
程 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省豐潤東)人,三國時吳國蕩寇將軍,初從孫堅,后助孫權(quán)經(jīng)營江南。為討伐董卓,平定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08年,曾與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為江夏(今湖北省鄂城)太守。
程 昱:三國時期東郡東阿(今屬山東?。┤?,曹操的主要謀士,智勇兼?zhèn)?,有膽有識,曹操稱其:“程昱之膽,過于賁、育。” 程 曾: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耍暋秶朗洗呵铩?,教授數(shù)百人。著書百余篇,作《孟子章句》
程 鄭:西漢初時的大工商主,本是戰(zhàn)國時關東人,其祖先于秦始皇時被遷至蜀都臨邛(今四川省邛崍)。因鼓鑄鐵器致富,有家童數(shù)百人,產(chǎn)品遠銷越居地區(qū)。
程 嘉:漢景帝時曾任將軍,因領兵與吳、楚叛軍作戰(zhàn)有功,拜江都相,封沛郡建平侯,子孫承襲爵位。
程 秉:三國時南頓(近河南省項城西南)人,曾師從名儒鄭玄,博通五經(jīng),仕孫吳官至太子太傅。 百家姓
程 異:京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憲宗時任宰相,理財家,“安史之亂”后助唐王朝籌措大量資金,用以平淮西軍閥吳元濟之亂。 程 琳:博野(今河北省蠡縣)人,北宋宰相,在與各民族交往中舉措得當,為民族矛盾的緩和和邊疆的穩(wěn)定起了很大作用。
程 頤、程 顥:北宋時期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稱。又因他們都是河南洛陽人,其學派被稱為“洛學”。其學說后為大理學家朱熹繼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程朱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
程 珦:宋大中大夫,原名溫,字君玉。任官后改名珦,改字伯溫。十八歲時,父親程遹卒于湖北黃坡任上。他從此承擔起贍養(yǎng)母親、教撫弟妹的責任。后來朝廷錄用舊臣之后,他得到了社郊齋郎之職,但因家里的負擔太重,不能離家遠任,族兄弟程琳為此向朝廷申說,他得以就近在黃坡任縣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婦,妹妹出嫁,他才開始外出任官。以后他在各地任職,到七十歲時正式退休。退休后就一直住在洛陽。他一般深居簡出,過著平淡卻安寧的生活。期間與之有過往的有司馬光、富弼、文彥博等朝廷重臣。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春,程珦因疾去世,享八十五歲,葬洛陽附近伊川程氏祖塋。 程 邃:安徽省歙縣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畫家、篆刻取法秦漢,喜用大篆入印,樸厚蒼渾,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畫工山水,善用干筆渴墨,蒼茫簡遠,自成風格。
程之本:春秋末年晉國人。以博學善議論,聚徒講學著名而名聞諸侯。還曾與孔子會晤過,著有《子華子》
程 潛:1931-1968.4.5),字頌云,漢族,湖南醴陵人。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yè)。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曾任湘軍都督府參謀長、非常大總統(tǒng)府陸軍總長,廣東大本營軍政部部長。1949年8月,在長沙宣布起義,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省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程知節(jié):隋朝濟州東阿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后歸唐,任岐州刺史等職。
程不識:漢景帝時名將,曾任邊郡太守。屯兵雁門。歷任長樂衛(wèi)尉、太中大夫,與李廣同為當時名將。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屬陜西?。┤?,唐代宦官,因擁立代宗,得其寵信,官至驃騎大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總率禁兵。 程咬金:又名知節(jié),唐初濟州東阿(今屬山東省)人,隋末起義軍將領,幫助李世民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
程敏政:休寧(今安徽?。┤耍鞔膶W家,其文與李東陽齊名,官曾至禮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寧(今安徽省)人,明代著名詩人、畫家。
程鉅夫:元代著名學者,曾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
程正揆:湖北省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能詩文,善書畫,所畫山水多用禿筆,而設色濃湛。
程長庚:安徽潛山人,清代戲劇家,擅演老生,功融徽調(diào)、漢調(diào)、昆曲三家,時同余三勝、張二奎并稱“老生三杰”,對京劇老生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
程偉元:江蘇省蘇州人,清代文學家、書畫家。曾與高鶚共同修改增補《紅樓夢》,又指畫羅漢一冊,人物神采飛動。 程瑤田:安徽省歙縣人,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
程蕙英:江蘇省常州人,清代著名女作家。
程硯秋:北京人,滿族。四大名旦之一,并逐漸創(chuàng)立程派藝術,日本侵華時罷演。
程世才:湖北省大悟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程明:(1918—)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九三五年由團員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程世清:(1918年-2008年),河南人,曾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干部部部長、政治部主任、福州軍區(qū)副政委兼江西省軍區(qū)第一政委、江西省委書記、江西革委會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程業(yè)棠:(1912—1986),安徽省六安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程啟文:(1915—19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程坤源:(1920——),江蘇省 武進縣人。1936年參加中共領導的南京地下學聯(lián)。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程悅長:(1911——1961)湖北省黃安縣人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代表作品: 《叁戰(zhàn)叁捷》、《難忘的教誨》、《爺臺山反擊戰(zhàn)》、《紅旗插上營盤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程登志:(1912—1995)四川省巴中縣人。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程儒珍:(1901-1963)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6年8月加入農(nóng)民協(xié)會,參加農(nóng)民運動。1927年參加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區(qū)義勇隊,曾任分隊長。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程良:(1883~1911.4.27),字元亮,亦名亮元、學梁,漢族,安徽懷遠縣城關人。
程開甲:程開甲 (1918年8月3日- )江蘇省吳江市人,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xi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相當于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xiāng)西北肥鄉(xiāng)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復置郡。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黃河 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自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安定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相當于今甘肅省景泰、靖遠、會 寧、平?jīng)?、涇川、?zhèn)原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中衛(wèi)、同心、固原等縣地。隋初廢。
堂號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據(jù)宋時的程頤、程顥說的。程頤、程顥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程顥人稱“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為他二人能繼承孔孟的傳統(tǒng),故稱“明道堂”。二程講學,遲到的站在門外侍聽,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語“程門立雪”,故名“立雪堂”。 世忠堂:據(jù)《程氏宗譜》載:南宋嘉定年間,當時由高官辭歸故里的程珌,希望為有保障鄉(xiāng)里功勛的新安程氏共祖程靈洗立廟,于是他號召了休寧會里,陪郭與歙縣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紳共相盛舉。按程靈洗死后,被里人奉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疊大石為壇,春秋時祈禱晴雨。由于廟貌未備,仍然不夠莊嚴,此時程珌倡領宗人捐錢買地,為忠壯公程靈洗立廟,并向朝廷乞賜世忠堂廟額,以彰其德,會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預其事。宋寧宗嘉定十六年賜程靈洗廟額世忠,堂號亦稱世忠堂,此應為新安程氏主支堂號。 程姓又以:“安定堂”、“廣平堂”、“敘倫堂”、“宏禮堂”“四箴堂”等為堂號。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存孤全義; 傾蓋論交。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人程嬰,與晉卿趙盾的兒子趙朔是好朋友。景公時,司寇屠岸賈(靈公寵臣)提出要懲罰殺靈公的趙家,他假傳景公命令,率人殺了趙朔、趙同、趙括及其家屬。趙朔的妻子莊姬(景公的姐姐)正懷孕,逃往宮中躲避,生下兒子趙武,程嬰與趙朔家臣公孫杵臼商議,要保護趙武并把他撫養(yǎng)成人。公孫杵臼及其初生的兒子被屠岸賈殺死,程嬰則擔當起了撫養(yǎng)趙氏孤兒的責任。下聯(lián)說春秋時晉國人程本,博學而善辯論,聚徒講學又著書,在諸侯中很有名聲。曾經(jīng)在路上和孔子相遇,傾蓋(停下車子,兩車蓋傾斜相交)交談一整天,非常親熱。 祥云瑞日; 玉色金聲。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北宋洛陽人二程。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哲學家、教育家。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時為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弟程頤隨周敦頤學習,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在洛陽講學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風”的比喻。他資性過人,又具修養(yǎng),有門人與他交往幾十年,從未見他惱怒過。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哲學家、教育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官至崇政殿說書,每進宮中講學,神色都非常莊嚴,兄弟二人都反對王安石新政。講學長達三十余年。二程的學說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派”。二人的著作收入《二程全書》。 重黎聰哲; 休父疏支。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商封顓頊重黎之后于程,因以為氏?!对托兆搿份d:擊有程伯休父。 衡陽主簿; 河洛淵源。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程洵為衡陽主簿。下聯(lián)典指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顥受業(yè)于周敦頤,世稱“洛學”。 周南進訓; 仁恕治家。
s——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國吳太子孫登聘周瑜女,太子太傅程秉告登曰:“婚姻人倫之始,愿太子尊禮于閨房,存周南之所詠。”下聯(lián)典指宋·程頤之母侯氏御下仁恕,長于治家。 桐云影淡; 梧月光清。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程家廳堂聯(lián)。見《巴金全集》第四卷第373頁(1987年版)。 揉春為酒; 剪雪成詩。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當代詩人,書法家程頌萬自題聯(lián)。程頌萬,字子大,號十發(fā)居士,湖南省寧鄉(xiāng)人。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安定家聲遠; 河南道脈長。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程氏宗祠“安定堂”堂聯(lián)。 但愿人皆??; 何妨我獨貧。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近代醫(yī)師程道周自題聯(lián)。此聯(lián)自題醫(yī)室。
編輯本段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吳太傅閨房進訓; 侯夫人仁恕兼全。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三國吳·程秉事典。下聯(lián)典指程珦妻事典。 姓啟程國源流遠; 望出安定派系長。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出程姓的源流和郡望。 首創(chuàng)隸書苦十載; 善釀美酒傳千秋。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秦代名人程邈,始為獄吏,下珪人,傳為隸書創(chuàng)始人。他因得罪秦始皇入獄,苦思十年,變大小篆創(chuàng)隸書三千字,受到秦始皇稱贊,用為御史。下聯(lián)典指秦代佳釀美酒聞名,他與烏巾同時,今浙江烏程縣之名,就是來源于此。 一相宣王千世祖; 二賢夫子萬年師。 ——佚名撰安徽省岳西縣木沖村程氏宗祠聯(lián)。 百代文章兩夫子; 千秋宗脈一河南。 ——佚名撰安徽省黃山市感梓里村程氏宗祠聯(lián)。 一相壯公千世祖; 二賢夫子萬年宗。 ----世忠堂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聯(lián)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玉色金聲,祥云瑞日; 重黎聰哲,休父疏支。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顥兄弟二人即“二程”的事典。相傳程顥舉進士后,調(diào)雩縣任主簿。雩縣時有玉石佛像。謠傳佛首要放光,遠近聚觀的人很多。程顥向傳謠的僧人說,我有公事,不能前往觀看,你替我把佛首取來給我看看。從此這佛首就不發(fā)光了。只是天上時有祥云瑞日出現(xiàn)。下聯(lián)典指程姓的祖先重、徐和休父的事典。據(jù)《百家姓考略》載,顓頊孫重、憑借為堯南正、火正等官,世封程伯,周有程伯休父,晉有程嬰。 家紹真儒,襟度光風霽月; 才夸人杰,文章瑞日祥云。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事典。 人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眾; 誼重重重重重重重重重深, ——佚名撰浙江省平陽縣宋埠鎮(zhèn)新界村(原叫新街村)程氏祠堂聯(lián) 愛物為心,一命于人亦有濟; 得民以道,千秋斯統(tǒng)不虛傳。 ——清·林則徐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林則徐題江蘇省南京程顥祠聯(lián)。祠祀北宋哲學家程顥。 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師宗推北宋; 涪江匯藪澤,承先啟后,千秋俎豆煥西川。 ——佚名撰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北宋哲學家程頤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北巖點易洞聯(lián)。 自休父得姓以來,與伊川、明道并振家聲,一樣門楣匹純正; 從新安遷居到此,于陽羨、宜興大開祠宇,千秋福祚逮云礽。 ——清·俞樾江蘇省宜興市程氏祠堂聯(lián)。
程姓起源,程姓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程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程世才中將
程世才(1912-1990),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33團特務連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黨委書記、團長兼團政治委員,第30軍90師政治委員,88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30軍副軍長、軍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晉察冀平西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2支隊司令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校長,延安中央黨校第四部副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遼南軍區(qū)司令員,東北軍區(qū)第三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安東軍區(qū)司令員,遼西軍區(qū)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沈陽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著有回憶錄《悲壯的歷程》、《萬里征途》等。
程明少將
程明(1918——),安徽省金寨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紅軍,1935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25軍74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25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第7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15軍團直屬隊俱樂部主任。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隊指導員。離開抗大后,任軍委總衛(wèi)生部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淮南軍區(qū)大隊政治委員,支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淮南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zhàn)軍6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河南軍區(qū)警備第2旅政治委員。1949年,由河南軍區(qū)警備第2旅直屬機關和四野特種兵司令部高炮指揮所合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第1師,由原警2旅旅長蔡愛卿任師長,原警備2旅政委程明任政治委員,原高炮指揮所副主任劉奠西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原警2旅副旅長劉自雙任副師長,原警2旅副政委李大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高射炮第1師師部在武昌,1團在雷州半島,擔負掩護解放海南島部隊任務,2團在北京,擔負北京防空任務,3團駐長沙、廣州一線,擔負要地防空。以后又配屬了第9團,駐廣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高射炮第1師一部分在武昌組成中南軍區(qū)司令部防空處,其余移至廣州,組建廣東軍區(qū)防空司令部,下轄4個高射炮團,2個地監(jiān)團,1個探照燈團,1個雷達營,程明任中南軍區(qū)司令部防空部隊副政治委員。以后任沈陽軍區(qū)防空軍副政治委員,蘭州軍區(qū)空軍副政治委員,空軍軍政治委員,沈陽軍區(qū)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程世清少將
程世清(1918——),河南省新縣陳店鄉(xiāng)程七村人。1929年參加光山縣獨立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曾于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任過光縣獨立團傳令兵、宣傳員,紅25軍73師267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參加了雙柳樹、潑皮河、英山固始等戰(zhàn)斗。1932年夏,國民黨向鄂豫皖根據(jù)地發(fā)動了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在反“圍剿”斗爭中失利轉(zhuǎn)移外線西征,留在根據(jù)地堅持斗爭。找到了重建后的紅25軍任馬夫,后調(diào)任紅25軍78師宣傳隊宣傳員、分隊長。1934年隨紅25軍主力參加了長征。1935年任78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1936年夏,參加了東渡黃河搶占離石的戰(zhàn)斗。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任過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宣傳干事,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斗。1938年升任344旅政治部青年股股長,同年冬,參加了延安青年聯(lián)合會代表大會。1939年后,歷任344旅獨立團1營政治教導員,冀魯豫支隊2大隊宣傳股股長、旅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3師8旅23、24團政治處主任,團長兼政治委員。轉(zhuǎn)戰(zhàn)在蘇北、淮安等地。1943年11月到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8月奔赴東北,奉命組成長白支隊,歷任團長兼政治委員,黑龍江軍區(qū)慶安第2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西滿獨立師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44軍132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參加了四平、遼沈、平津、廣州和佛山、英德、韶關等地的剿匪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干部部副部長、部長,裝甲兵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政治委員。“文化大革命”時,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組長,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福州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兼江西省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曾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錯誤,曾發(fā)表過《在林彪副主席家作客》一文,表明他與林彪之間非同凡常的關系。1971年被免職,1972年被關押,1981年解除關押,回福州市作離休處理。
程業(yè)棠少將
程業(yè)棠(1912-1986),安徽省六安市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30軍88師265團排長、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總支部書記、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新四軍教導營隊政治指導員,教導總隊大隊政治教導員,特務團副營長,第1師3旅7團政治處主任,警衛(wèi)團副團長、團長,蘇中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特務4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蘇浙軍區(qū)3縱8支隊支隊長,浙東縱隊第4支隊支隊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山東野戰(zhàn)軍1縱3旅9團團長,華東野戰(zhàn)軍1縱2師副師長、師長、第三野戰(zhàn)軍第20軍59師師長。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13步兵學校校長,第17文化速成中學校長,安徽軍區(qū)副司令員。1961年畢業(yè)于高等軍事學院,任安徽生產(chǎn)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安徽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子少將軍銜。獲二級八─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6年9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編輯本段近代民主革命程姓烈士生平簡介
程良烈士
程良(1884-1911),又名元亮,安徽省懷遠縣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從懷遠陸軍小學畢業(yè),后任該校教官,1905年由倪映典、鄭贊臣介紹參加同盟會,充新軍第9鎮(zhèn)第33標正目。1907年隨趙聲赴廣東,任新軍二標下級軍官。1908年返安徽,與熊成基等發(fā)動安慶起義,失敗。1909年(宣統(tǒng)元年)復至南京。1911年(宣統(tǒng)三年)初至廣州,設立革命機關,往返于香港、廣州間,傳遞機密,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廿九日)發(fā)動起義,攻入兩廣總督署,后轉(zhuǎn)戰(zhàn)至華寧里,因力盡與宋玉琳(均為安徽省懷遠縣人)同時被執(zh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時年28歲。葬于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程開甲院士
程開甲(1918- )江蘇省吳江市人,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yè)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xi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國內(nèi)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nèi)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jié)構(gòu)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他創(chuàng)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zhuǎn)變的建議并在較短的時間里組織實現(xiàn)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zhuǎn)變。創(chuàng)立我國自己的系統(tǒng)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chuàng)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制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chuàng)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