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菊
順美
芙蓉菊簡介
芙蓉菊為菊科常綠亞灌木,高30cm~90cm,直立,多分枝,樹冠銀裝素裹,為綠色植物類群中少偶的“白葉植物”。秋至冬季開花,頭狀花序象金黃色的小球,直徑生于上部葉腋內,具柄。由于植株白色,又有芳香,別名有白香菊、白艾、海芙蓉等,嶺南一帶民間又稱之為玉芙蓉。嶺南民俗以芙蓉菊為辟邪吉祥植物。民間常用它作為療病的中草藥,治小兒驚風,解麻痘作癢有效。居家種植頗廣。
植物形態(tài)
半灌木,高10-4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灰色短柔毛。葉聚生枝頂,狹匙形或狹倒披針形,長2-4厘米,寬5-4毫米,全緣或有時3-5裂,頂端鈍,基部漸狹,兩面密被灰色短柔毛,質地厚。頭狀花序盤狀,直徑約7毫米,有長6-15毫米的細梗,生于枝端葉腋,排成有葉的總狀花序;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外中層等長,橢圓形,鈍或急尖,葉質,內層較短小,矩圓形,幾無毛,具寬膜質邊緣。邊花雌性,1列,花冠管狀,長1.5毫米,頂端2-3裂齒,具腺點;盤花兩性,花冠管狀,長1.5毫米,頂端5裂齒,外面密生腺點。瘦果矩圓形,長約1.5毫米,基部收狹,具5(-7)棱,被腺點;冠狀冠毛長約0.5毫米,撕裂狀?;ü谌?。
分布情況
產我國中南及東南部(廣東、臺灣),中南地區(qū)時有栽培。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也有栽培。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喜愛充足陽光、不耐陰,不宜長期擺放室內。土質以有機質豐富的疏松壤土為佳。生長期間每月追施含營養(yǎng)元素全面的肥料1次。生育期適宜溫度為20~32攝氏度。本種植物具有耐熱、耐旱、耐大風、耐堿的特性,不耐水漬。由于它不耐寒冷,華東地區(qū)及北方各省只能盆栽,溫室越冬。
繁殖培育
芙蓉菊繁殖可采用圈枝、播種和扦插法。圈枝在3~4月進行,此時華南一帶降雨較多,空氣溫度大,在枝條成熟部位環(huán)狀切除莖上的皮,輕輕刮去形成層,~3天后用泥漿包裹傷口,外包塑料紙,待新根生出后,可剪斷枝條,脫離母株,單獨栽培;播種繁殖通常在4~5月進行。一般采種后即行播種,大約2周后可發(fā)芽。在幼苗階段最忌驟雨侵襲,往往造成全部幼苗毀于一旦。苗期防雨成為育苗階段成敗的關鍵,莫等閑視之;扦插法以春、秋季為適期。芙蓉菊生長緩慢。大苗比較粗生,易于管理,平時不需修剪,只有當植株老化開花時,才需及時修剪,去除花蕾,以保持球面狀銀白色的株型。
藥用價值
中藥屬性別名:芙蓉菊(通稱)、老人花(潮汕)、芙蓉菊、玉芙蓉(汕頭)、芙蓉菊、玉芙蓉、細葉芙蓉、火芙蓉、千年艾(南澳)、玉芙蓉(福州)、白芙蓉(泉州)、白艾(漳州、長泰)、芙蓉花(同安)、玉芙蓉、細葉芙蓉、芙蓉菊(廣西梧州)。
性狀:本品為菊科芙蓉屬千年艾。本草生于山坡、路邊、海灘石隙、常有栽培。全年可采收。分布福建、廣西、廣東等省區(qū)。
性味:本品辛、苦、微溫。
功效:有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咳化痰的功用。
主治:胃痛、感冒、風濕關節(jié)痛、麻疹、百日咳、支氣管炎、淋濁、腹瀉、白帶、乳腺炎、癰疽疔毒、蜂螫傷等癥。
單方驗方:
1、治小兒腹瀉:芙蓉菊、蒜頭、薄荷、柑葉、生姜、豆豉各適量,捶爛炒至黃色,研末,調蛋清敷肚臍。
2、治小兒咳嗽、生胎痰:芙蓉菊(生品)6克,川貝末3克,水煎,沖蜜,分次服,每日1劑。
3、治肺熱咳嗽、麻疹咳嗽、百日咳:芙蓉菊3-10克,水煎,沖蜜服。
4、治風濕關節(jié)痛、胃脘冷痛:芙蓉菊干根15-30克,水煎服。
5、治風寒感冒:芙蓉菊干葉15-18克,水煎沖冰糖服。
6、治癰疽初起、無名腫毒:芙蓉菊鮮葉適量,紅糖少許,搗爛外敷患處。
7、治疔瘡:芙蓉菊葉、野菊花葉,搗爛調蜜敷患處。
8、治癰疽初起:芙蓉菊適量,丁香末、樟樹皮末少量,搗爛敷患處。
9、治小兒麻痘作癢:芙蓉菊枝葉掃之可止,或搗爛取汁沫之。
10、治小兒驚風發(fā)作:芙蓉菊葉搗爛,炒酒封肚臍。
11、治瘡瘍、乳瘡:芙蓉菊鮮葉搗爛敷患處。
本品內服常用量干品10-15克,鮮品15-24克,外用適量。
化學成分
根和莖中含蒲公英賽醇乙酸酯、蒲公英賽酮和蒲公英賽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