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的功效與作用,肺腎虛喘者禁用
紅英醬
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zhì)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zhì)莖,曬干。別名:草麻黃,華麻黃,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科、麻黃屬草本植物。然而麻黃有些什么功效呢?麻黃的作用又有哪些呢?親,您一定也想了解吧。那么我們一起往下閱讀吧^_^
麻黃的功效:
成分:揮發(fā)油、麻黃堿、偽麻黃堿、揮發(fā)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d-偽麻黃堿、 甲基麻黃堿、 萜品烯醇,麻黃揮發(fā)油。
性味:性溫,味辛、微苦。
歸經(jīng):入肺,膀胱二經(jīng)。
功效: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癥。
麻黃的作用:
興奮作用:對大腦,中腦及延腦,呼吸與循環(huán)中樞,均有興奮作用;還有類似腎上腺的作用,故內(nèi)服麻黃制劑后,表現(xiàn)如下:(1)全身溫暖,心跳加快,末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2)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3)緩解支氣管和胃腸痙攣。(4)有促進膀胱內(nèi)括約肌緊張和痙攣作用。
汗腺分泌:由于人與動物的汗腺分布不同,在一般情況下,麻黃堿不能誘發(fā)人出汗,但當人處在高溫時用了麻黃堿50~60毫克,1.5~2小時后,汗腺分泌比未用麻黃堿時更多更快,但皮下注射麻黃堿的皮膚,不引起特殊的汗腺分泌,因此麻黃堿的這種作用恐系中樞性。
可抗過敏:亦可用于蕁麻疹;局部作用,能使鼻粘膜血管收縮,故可治療鼻炎;對骨骼肌有抗疲勞作用,能促進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經(jīng)肌肉間的傳導,可用于重癥肌無力的治療;還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較弱而不恒定。水提取物有抗過敏作用,麻黃有抑制致敏物質(zhì)釋放的作用。麻杏石甘湯能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致敏豚鼠腸管組胺的釋放,緩解腸管的運動。因而臨床使用麻杏石甘湯治療過敏性、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有效。
抗炎作用:麻黃多種生物堿對足跖炎癥性水腫有抑制作用。麻黃提取物對實驗性炎癥有抗炎作用。麻黃所含白飛燕草苷元對實驗性關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
鎮(zhèn)痛作用:麻黃堿有中樞性鎮(zhèn)痛作用,并可顯著增強嗎啡的鎮(zhèn)痛作用。
抗菌抗病毒:麻黃揮發(fā)油對流感病毒(亞州甲型AR8)有抑制作用,用揮發(fā)油給鼠作治療流感實驗,平均存活期顯著增加,平均肺損傷顯著減低,有一定治療效能。水煎劑和麻黃揮發(fā)油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有治療作用。
解熱、發(fā)汗:麻黃揮發(fā)油對兔人工發(fā)熱有解熱作用,以萜松醇的降溫作用更為明顯。麻黃生物堿不能誘發(fā)出汗。麻黃湯對大鼠發(fā)熱有解熱作用,并能引起汗腺分泌而發(fā)汗。證實了古人的觀察,單用麻黃并不發(fā)汗,麻黃與桂枝同用才能發(fā)汗。麻杏石甘湯對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實驗證明,對于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發(fā)熱的家兔,麻黃揮發(fā)油乳劑有解熱作用。但麻黃揮發(fā)油對于皮膚的粘膜均有較強的刺激作用。
對心臟作用:麻黃所含的麻黃堿的結構和藥理作用均與腎上腺素有相似之處,能使心肌收縮增強,心輸出率增加,心率加快,甚至心律紊亂。
降壓作用:麻黃主要生物堿能引起血壓升高,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能上升。麻黃次堿和揮發(fā)油有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對血管作用:麻黃堿能使心、腦、肌肉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使肺、腎、脾等內(nèi)臟和皮膚、黏膜血管收縮而血流量減少;并能使肺動脈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升高。因此麻黃對哮喘病人肺動脈高壓者是不利的。
減肥作用:麻黃堿能促進脂肪分解,有減肥功效。
利膽作用:麻黃提取物對兔有利膽功效。
可抗腫瘤:麻黃白飛燕草苷對小鼠有抗腫瘤功效。
可以藥用:為重要的藥用植物,生物堿含量豐富,僅次于木賊麻黃。木質(zhì)莖少,易加工提煉;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處,故易于采收,因此在藥用上所用的數(shù)量往往較木賊麻黃為多,為我國提制麻黃堿的主要植物。
麻黃的注意事項:
1、使用注意: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適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于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2、使用禁忌:
(1)發(fā)汗力強,自汗盜汗者忌用。
(2)肺腎虛喘者禁用。
(3)本品能升高血壓,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麻黃的知識擴展:
1、麻黃搭配應用:
(1)配桂枝:宣衛(wèi)氣,解肌發(fā)表;通血脈,溫經(jīng)散寒?!侗静菟急驿洝吩唬骸肮鹬φ?,所以補麻黃之不足也。麻黃世榮衛(wèi)之邪,桂枝調(diào)榮衛(wèi)之氣;桂枝得麻黃,不至羈汗;麻黃得佳枝,即能節(jié)汗;二者合而正不傷受,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p>
(2)配杏仁:能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端幤坊x》曰:‘若四時感冒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湯以發(fā)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孩疹子,當能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fā)表清肺,大有功效。。
(3)配白術:麻黃宣通肺氣,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白術鍵脾燥濕,以土制水,助運中焦,輸布水濕。二藥合用,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傷寒論》越婢加術湯,即以麻黃配白術,治“濕家身煩疼”。
(4)配石膏:麻黃石膏互伍,麻黃辛溫,石膏大寒,重用石膏,輕用麻黃,寒熱對消,麻黃只用其辛,而不用其溫,合為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治。這與麻黃配桂枝,麻黃杏仁治風寒咳嗽者,則有寒熱之不同?!侗静萁?jīng)疏》曰: ‘麻黃得石膏,則發(fā)散不猛?!?/p>
(5)配附子:治素體陽虛,復外傷風寒,僅用麻黃開腠,而無附子以固元陽,則有大汗亡陽之虞,唯附子與麻黃并用,則寒邪雖散,而陽不亡。《本草綱目》曰:“少陰病發(fā)熱脈沉,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里,乃趙嗣真所謂熱附配麻黃,補中有發(fā)也。”
(6)配細辛:治太陽少陰兩感證。用麻黃發(fā)太陽之表熱,細辛散少陰之浮熱,相須為用,一汗而解?!侗静菟急驿洝吩唬骸凹毿磷袈辄S而在行,是為一專一普。麻黃驅(qū)陰邪,發(fā)陽氣,不僅入少陰而用甚普細辛則色黑入腎,赤入心(或云赤黑,或云深紫,紫即赤黑相兼之色也),一莖直上,氣味辛烈,故其破少陰之寒凝,銳而能專?!?/p>
(7)配熟地:熟地滋腎,溫補營血,麻黃辛溫,善于發(fā)表。熟地與麻黃同用,如《外科全生集》陽和湯,熟地與麻黃相伍,則麻黃隨熟地而走,麻黃之辛,辛能通滯麻黃之溫,溫能散寒。主治陰疽寒凝之證。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眼風等,一以溫補營血不足;一以解散陰凝寒痰,使其陰破陽回,寒消痰化?!锻趸t(yī)存》曰:“麻黃少同熟地多,但開腠理而不滯不汗。”
2、麻黃的食用方法:
(1)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大棗。本方用治傷寒表邪未解、兼有濕熱黃疸者。證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面目發(fā)黃,尿黃赤等?!秱摗吩唬骸皞鰺嵩诶?,身必黃,麻黃連召赤小豆湯主之?!?/p>
(2)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本方用治素體陽虛,感受風寒的表里俱寒證,或水腫,小便不利的虛寒證。證見:惡寒身疼,無汗,微發(fā)熱,脈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腫,氣短,小便不利,脈沉而小。《傷寒論》曰:“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
(3)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生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太棗。本方用治寒飲郁肺的哮喘病。證見:咳嗽、哮喘,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吐涎沫,不得平臥?!督饏T要略》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