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葉蘇鐵
樹果
叉葉蘇鐵 Cyeas micholitzii Dyer
蘇鐵科 CYCADACEAE
現狀:涉危種。叉葉蘇鐵在我國僅零星分布于廣西龍州及云南彌勒的局部石灰?guī)r地區(qū),由于森林亂砍濫伐,生境遭受破壞,種群陸續(xù)減少,又因群眾采挖,已處于瀕危境地,急待保護。
形態(tài)特征
常綠棕櫚狀植物,樹干圓柱形,高達4米。葉螺旋狀排列,羽狀全裂,長2-3米,葉柄兩側具短刺;羽處叉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波狀,長20-30厘米,寬2-3厘米,幼樹被白粉,后呈深綠色,有光澤,先端鈍,基部不對稱。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厘 米,直徑約4厘米,梗長3厘米,粗1.5厘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桔黃色,長1-1.8厘米,寬約8毫米,頂部有絨毛,圓或有短頭,下面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桔黃色,長約8厘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菱狀倒卵形,寬約3.5厘米,篦齒狀分裂,裂片鉆形,長1.5-2厘米,在其下方兩則生有1-4個近圓形、被絨毛的胚珠。種子成熟 時黃色,長約2.5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廣西龍州、大新、崇左及云南彌勒,生于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也有。
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
分布區(qū)位于熱帶北部季風區(qū)。年平均溫22℃,1月平均溫14℃,極端最低溫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達-3℃,7月平均溫28.1℃;年降水量1 35 0毫米,集中于5-9月,占年雨量75{bf}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1{bf}。叉葉蘇鐵為喜鈣植物,通常生長在石灰?guī)r低峰叢石山中下部,土壤為石灰?guī)r土,中性至微堿性反應,較肥沃濕潤。主要伴生植物有蜆木Burretodendro hsienmu Chun et How、東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 Gagnep.、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Schott等。
保護價值
分布范圍極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狀分裂,為蘇鐵屬植物中所罕見,對保護物種和研究蘇鐵屬分類有一定的科研意義。葉叢終年翠綠,可作綠化觀賞。
保護措施
廣西龍州石山區(qū)已建立崗保護區(qū),應在種群較多地點嚴加保護,促進其天然更新,并進行栽培,大量繁殖。
栽培要點
一般采用分蘗,切干或種子繁殖。分蘗繁殖時,應從老樹干基部周圍切取分蘗,種在肥沃濕潤的腐殖土中,放半陰處。也有將干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干部四周發(fā)生新芽,再行分栽。種子壽命短,采后應即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