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
夏夢氏
石蕊簡介
石蕊是地衣植物門子囊衣綱石蕊科的一個屬。是枝狀地衣,全草入藥能祛風(fēng)鎮(zhèn)痛,涼血止血。石蕊分布廣泛。常大片叢生在高山荒漠、苔原及極地的巖石表面或冰雪中。極耐干旱和寒冷。寒地動物馴鹿等秋冬兩季的重要飼料“馴鹿苔”,主要為石蕊屬中的石蕊(C.rangiferi-na)和雀石蕊(C.stellaris)。據(jù)《中國地衣植物圖鑒》(吳金陵編著)記載,我國常見的石蕊屬地衣有30種。包括杯狀地衣(cup lichen)、馴鹿苔(reindeer moss)和紅果石蕊(British soldiers)等。
形態(tài)特征
植物體兩形。初生地衣體殼狀至鱗片狀,水平擴(kuò)展,宿存或早期消失。次生地衣體(又稱果柄、假果柄或子器柄)從初生地衣體上長出,直立,不分枝或具多分枝。呈圓柱狀,中空,表面粗糙。頂端常膨大為喇叭狀,稱柱杯或杯。子囊盤(又稱子器)生果柄頂端,子囊盤網(wǎng)衣型,子囊孢子單胞型,無色,橢圓形。土生或生于腐木或巖石表土上。共生藻類為共球藻。
用途
石蕊在醫(yī)藥和化學(xué)試劑方面,有重要價值。有些種類可提取抗菌素,如雀石蕊、軟石蕊、紅頭石蕊、粉桿紅石蕊、粉杯紅石蕊等;有些種類可提取石蕊試劑,如石蕊、鱗片石蕊、杯腋石蕊、喇叭石蕊等。石蕊為傳統(tǒng)中藥,在南北朝時,梁陶宏景所著《名醫(yī)別錄》中,已有石濡(即石蕊)“可明目益精氣”的記載。在明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謂“石濡有生津潤喉,解熱化痰”之功效。由石蕊中提取的色素,是制作石蕊試紙的原料。另外,石蕊還可作提取抗菌物質(zhì)松蘿酸的原料。
藥用價值
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名醫(yī)別錄》中對石濡(即石蕊)的功用記載是可明目益精氣;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述了許多地衣的形態(tài)、習(xí)性及藥效,如石濡有生津潤喉、解熱化痰的功效。
【藥名】石蕊
【別名】石濡、石芥、云茶、蒙頂茶、石蕊花、石云茶、云芝茶、蒙山茶、蒙陰茶、酶苔、石花、刀傷藥
【漢語拼音】shi ru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donia rangiferina(L.)Web.[Lichenrangiferinus L.;Cladina rangiferina Nyl. ]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中藥化學(xué)成分】地衣枝狀體含黑荼漬素(atranorin),反丁烯二酸原冰島衣酸酯(fumarprotocetraric acid).
【功效】清熱,潤燥,涼肝,化痰,利濕。
【科屬分類】石蕊科
【拉丁文名】Lichen Cladoniae Rangiferinae
【主治】煩熱不安,咽燥痰結(jié),目昏翳障,熱淋,黃疸。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生于巖石表面的細(xì)土層上,且多在高山帶。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采后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陜西、福建、臺灣、湖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tài)】初生地衣體早期即消失。果柄子(子器柄)主軸明顯,為不等長我多叉假軸型分枝,枝腋間有近圓形小穿孔,枝頂端呈荼褐色,常向同一方向傾斜或下垂;分枝圓柱,粗壯,中空,高3-12cm或過之,粗1-3mm,表面呈灰色或深灰綠色,生長在光照強(qiáng)處,常變成污黑色,無光澤。果柄無皮層;外髓層粗糙,其間分散子囊盤呈褐色,小型,頂生于果柄上。分生孢子器呈黑褐色,卵圓形,含無色粘液,生于果柄小枝的頂端。
【功效分類】清熱藥;潤燥藥;涼肝藥;化痰藥;利濕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沸水泡,9-15g
【出處】《中華本草》
雀石蕊
【來 源】石蕊科植物雀石蕊的枝狀體。
【功 效】:平肝和胃、調(diào)經(jīng)止血。
【主 治】高血壓癥,頭暈?zāi)垦?,偏頭痛,目疾,虛勞,鼻衄,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
【性味歸經(jīng)】:淡、平入肝、胃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資源分布】: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云南、新疆、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
【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去雜質(zhì),曬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