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衣
姣麗
石梅衣簡介
石梅衣,別名藻紋梅花衣,石衣、梅蘚,梅衣,乳花,石苔衣,地衣。為梅衣屬地衣體葉狀,又名石生懸鉤子,蒙藥名:哈達音-布格日勒哲根,多生于山地林下,林緣草甸,亦可見于林區(qū)的沼澤灌叢及森林上限的石質(zhì)山坡。裂片大多為近線形,頂端截形,無緣毛,1.5~10mm寬;上表面淡灰綠色至灰白色,具假杯點,假杯點大多線形,罕點狀,粉芽和裂芽有或無;下表面黑色,假根大多羽狀分枝,或單一不分枝至叉狀分枝。果托常具假杯點。皮層內(nèi)主要含有黑茶漬素和氯化黑茶漬素;髓層大多含水楊嗪酸、原島衣酸、富馬原島衣酸和echinocarpic酸等。主要分布于東北部地區(qū)。本屬在中國已知有29種共計38個分類單位。其莖可入蒙藥。主治:治感冒,未成熟熱,搏熱,咳嗽,“赫依”熱。
形態(tài)特征
地衣體葉狀,近圓形或不整齊伸展,直徑達15厘米,邊緣深裂,裂片末端截形或尖銳,長0.5~4厘米,寬l~5毫米,上表面灰綠色至灰褐色,中央部分色暗,無光澤,邊緣具網(wǎng)狀白色的假杯點,裂芽多集中于中央,顆粒狀至圓柱狀,下表面黑色,周圍暗褐色,密生黑色不分枝的假根;子囊盤多,杯狀,老時盤狀,直徑1~7毫米,具短柄,果托具有白色網(wǎng)紋,邊緣幼時內(nèi)卷,隨后縱裂,生裂芽,盤面黃褐色至暗褐色?;瘜W(xué)反應(yīng):皮層,K 黃色;髓層,K 黃色→血紅色,C一,P 深黃色。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落葉松,云杉樹干上或巖石薄土上,產(chǎn)于塔河,呼中等地。
分布
興安北部、興安南部。我國黑龍江、吉林、陜西、浙江、云南、西藏、臺灣;日本、蒙古、俄羅斯及歐洲。
產(chǎn)地產(chǎn)量
產(chǎn)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左旗)、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產(chǎn)量較多。
入藥部分
全草入藥。
采集加工
四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中藥味甘,性寒。清熱利濕,養(yǎng)血明目,補腎益精,止崩漏。
主治
中藥治淋證,小便熱痛,黃疸,白濁,白帶,視物模糊,腰膝疼痛,牙痛,崩漏;外用治皮膚瘙癢,腳癬,小兒口瘡,白癜風(fēng)。
用量用法
中藥10~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