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
銳藻君
鹿角蕨 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
鹿角蕨 PLATYCERIACEAE
現(xiàn)狀:稀有種。系近年來在我國云南發(fā)現(xiàn)的新記錄植物,分布區(qū)極狹窄,為熱帶和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于森林受到嚴重破壞,附生母樹常遭刀斧之滅,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調(diào),鹿角蕨也就難于存在。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附生草木,根狀莖肉質(zhì),短而橫臥,有淡棕色鱗片。葉2列,二型,基生葉(腐殖葉)厚革質(zhì),直立或下垂,無柄,貼生于樹干上,長25-35厘米,寬15-18厘米,先端截形,不整齊3-5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全緣,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綠色,不久枯萎,褐色,宿豐;能育葉常成對生長,下垂,灰綠色,長25-70厘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幾無柚,內(nèi)側(cè)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狹裂片,中裂片較小,兩者均能育,外側(cè)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緣,通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脈粗突。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的第一次分叉的凹缺處以下,不基部,初時綠色,后變黃色,密被灰白色星狀毛,成熟孢子綠色 。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盈江那邦壩。生于海拔210-950米的熱帶雨林中,附生于樹干、枝上,增生很快,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也有分布。
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特性
分布區(qū)為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平均溫22.6℃,1月平均溫15- 17℃,極端最低溫不低于5℃,極端最高溫39℃;年降水量約2 000毫為米,相對溫度不低于 80{bf}。常附生在以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 (Wall.) King、楹樹Albizia chinensis (Osh.)Merr.、垂枝榕Ficus benjaina L.等為主體的季雨林樹干和枝條上,也可附生在林緣、疏林的樹干或枯立木上。鹿角蕨以腐殖葉聚積落葉、塵土等物質(zhì)作營養(yǎng)。雨季 開始,在短莖頂端上長出新的腐殖葉能育葉2片。上一年的腐殖葉在當年就枯萎腐爛,而能育葉至第二年春季才逐漸干枯脫落。
保護價值
本種系新分布于我國稀有植物物,分布范圍極為狹窄,它在我國的出現(xiàn),對研究蕨類植物區(qū)系有科學意義。其植株形態(tài)奇異美麗,可栽培供觀賞。
保護措施
云南盈江那邦壩已規(guī)劃為自然保護區(qū),應從速建立保護機構(gòu),開展工作,少量植株已從產(chǎn)區(qū)移植到昆明植物園和北京植物園溫室中的枯木上,已栽培成活,生長正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引入西雙版納勐侖栽培,也生長良好。
栽培要點
在中國,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對該種的孢子繁殖尚無經(jīng)驗。栽培時予以附生基質(zhì)及濕霧條件,并參照本屬其它種的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