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
一別兩歡
筆筒樹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Tryonm (Cyathea Lepifera (J.Sm.)(Cop.)
桫欏科 CYATHEACEAE
現(xiàn)狀:稀有種。本種在中國過去僅知產(chǎn)于臺灣省,1982年在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發(fā)現(xiàn)一株,這是中國大陸的首次記錄。由于生境不隱蔽,非常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遭到破壞,樹下及周圍均不見幼苗幼株,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大陸分布將會消失。
形態(tài)特征
樹形蕨類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0米,胸徑10-15厘米,基部密被交織的不定根,向上有清晰的葉痕,頂部殘存少量宿存的葉柄。葉螺旋狀排列于莖頂端;莖端、拳卷葉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鱗片灰白色至淡棕色,線狀披針形,漸尖頭,先端和邊緣 具褐棕色剛毛;葉柄長40-50厘米,通常棕禾桿色,連同葉軸、羽軸具小瘤狀突起,被白霜,在背面兩側各具一條不連續(xù)的淡綠色的氣孔線,向上直達葉軸;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 5-2.7米,寬0.6-0.8米,三回羽深裂;羽片16-22對,互生,基部一對縮短,長約35-40厘米,中部羽片長50-80厘米,寬20-26厘米,長矩圓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26-28對,互生,基部一對稍縮短,中部的長10-15厘米,寬1.5-2.2厘米,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平截,無柄或具短柄,羽狀深裂;裂片20-26對,稍斜展,下部幾對裂片分離,以狹翅與小羽軸相連,中部的長1-1.3厘米,寬3-4毫米,鐮狀披針形,圓鈍頭,錢緣;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叉,基部下側一組出自小羽軸;葉片厚紙質(zhì),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羽軸、小羽軸上面有溝,被淡黃色彎曲毛;下面密被卵狀至卵狀披針形小鱗片和針狀硬毛。孢子囊群生側脈分叉處,具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特化為簡單的鱗毛狀。
地理分布
產(chǎn)我國臺灣臺北、宜蘭、桃園、南投、花蓮、屏東、臺東及福建廈門。在臺灣生1000米以下山地,偶達1500米。菲律賓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態(tài)學和生物特性
本種樹干高,無直根系,具數(shù)不定根,喜氣濕度大,土壤濕潤的環(huán)境,常生長在山溝。在廈門,生長在以臺灣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為主的闊葉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蝕的2米深的溝中,坡向南偏西,坡度15°。森森群落高約15米,群落覆蓋度達70{bf}。土壤肥沃,含砂量大。當?shù)卮杭径嚓幱?,夏季常有臺風和暴雨,氣溫和濕度均適合孢子體植株生長。唯秋季冬季多晴少雨,生境干旱,但溝中相對濕度大,又可避風防寒。經(jīng)觀察,孢子囊群生長期約4個月,孢子葉一年長兩次,分別在4月和10月。但無配子體生長環(huán)境,所以無幼苗。
保護價值
筆筒樹樹形美麗,高大挺拔,樹冠有如巨傘,是蕨類植物中少有的種類,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園藝觀賞植物。大陸僅廈門一株,對研究大陸與臺灣植物區(qū)系的關系有一定的意義。
保護措施
此株筆筒樹,濱鄰廈門大學校園,學生常來附近野炊,農(nóng)民亦在此放牧,毀于一旦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學校當局已用鐵欄柵圍護起來,畢竟范圍大小,不足維護穩(wěn)定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建議結合校園建設,擴大保護范圍;組織力量觀察記錄生長發(fā)育周期情況,測定各項生態(tài)因子指標,為擴大栽培提供基本資料;進行孢子繁殖和葉尖組織培養(yǎng)試驗,盡快培養(yǎng)出新的植株。廣州、香港已引種栽培。
栽培要點
參考桫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