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的養(yǎng)殖方法,喜陽光充足、濕潤的環(huán)境
姝美郎
雪松是世界著名的庭園觀賞樹種之一。它的樹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雪松還具有較強的防塵、減噪與殺菌能力,也適宜作工礦企業(yè)綠化樹種。那么雪松是如何養(yǎng)殖的呢?養(yǎng)殖中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呢?養(yǎng)殖雪松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的呢?請您帶著疑問和我一起往下閱讀吧!
雪松的養(yǎng)殖方法(基本知識):
最佳繁殖時間:播種可于3月中下旬進行,扦插繁殖在春、夏兩季均可進行;
最佳生長土壤:雪松適生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生長濕度要求:雪松喜涼爽濕潤氣候;
最佳生長溫度:雪松抗寒性較強,大苗可耐-25℃的短期低溫;
最佳生長光照:雪松較喜光,幼年稍耐庇蔭。大樹要求充足的上方光照,否則生長不良或枯萎。
養(yǎng)殖雪松的注意事項:
施撒肥料:
雪松宜用發(fā)酵腐熟的人糞肥和餅肥,家庭用肥以餅肥為主。施肥時間在4~5月為宜,注意肥水不宜過濃,次數(shù)不宜過多,每年施2~3次即可。
澆水要點:
雪松有一定的耐旱力,怕水漬,盆土宜保持濕潤為好,待盆土干透才澆水,澆則澆透。遇陰雨久下不停時,要注意盆內(nèi)不可積水,可將盆斜倒,以利排水,雨停后及時將盆復原。
修剪要領(lǐng):
雪松的修剪可在冬季休眠期進行,剪除重疊枝、交叉枝、枯枝和徒長枝。雪松針葉在短枝頂端成簇生長。在生長期間,可隨時對過長枝進行短截修剪,并對側(cè)枝上直生小枝進行摘心,使其萌發(fā)更多的短枝和簇生針葉,使云片厚度增加,以保持一定的樹形。
盆土更換:
雪松宜每隔3~4年翻一次盆,以在春季3~4月萌芽前進行為好。翻盆時,去掉舊土1B2左右,剪除爛根,換入疏松肥沃的培養(yǎng)土,覆上苔蘚后澆水,放陰處半月后,即可服盆。
繁殖要點:
雪松一般用播種和扦插繁殖。
播種:可于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量為75千克/公頃。也可提早播種,以增加幼苗抗病能力。選擇排水、通氣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作為苗床。
播種前,用冷水浸種1——2天,晾干后即可播種,3——5天后開始萌動,可持續(xù)1個月左右,發(fā)芽率達90{bf}。幼苗期需注意遮蔭,并防治猝倒病和地老虎的危害。一年生苗可達30——40厘米高,翌年春季即可移植。
扦插:扦插繁殖在春、夏兩季均可進行。春季宜在3月20日前,夏季以7月下旬為佳。
春季,剪取幼齡母樹的一年生粗壯枝條,用生根粉或多或500毫克/升萘乙酸處理,能促進生根。然后將其插于透氣良好的砂壤土中,充分澆水,搭雙層蔭棚遮蔭。夏季宜選取當年生半木質(zhì)化枝為插穗。在管理上除加強遮蔭外,還要加蓋塑料薄膜以保持濕度。插后30——50天,可形成愈傷組織,這時可以用0.2{bf}尿素和0.1{bf}的磷酸的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
繁殖苗留床1-2年后,即可移植。移植可于2-3月份進行。植株需帶土球,并立支桿。株行距從50厘米至200厘米,逐步加大。生長期追肥2-3次,一般不必整形和修枝,只需疏除病枯枝和樹冠緊密處的陰生弱枝即可。可噴灑苯來特或代森鋅防治灰霉病,噴灑氧化樂果、敵百蟲等防治蚧類及蛾蝶類害蟲。
性土均能適應(yīng),于粘重黃土及瘠薄干旱地上也能生長;但在積水洼地或地下水位過高處,則生長不良,甚至會死亡,系淺根性樹種。易被風刮倒。幼葉對二氧化硫極為敏感,抗煙害能力很弱。幼齡苗生長緩慢。通常雄株在20齡以后開花.而雌株要遲上30齡以后才開花結(jié)籽。因花期不一,自然授粉效果較差。通常需預(yù)先采集與貯藏花粉,俟雌瓊花成熟時進行人工授粉,才能獲得較多的優(yōu)質(zhì)種子。一般用播種或扦插繁殖。播種叫可于3月下旬進行,播種量每畝5公斤左右.約15天萌芽出土。幼苗需搭棚遮蔭。
插穗基部如以500PPm的萘乙酸浸潤5分鐘,則能促進生根。插后應(yīng)架設(shè)1-2層蔭棚,并覆蓋塑料薄膜,嚴格遮蔭。插后約30~50大葉形成愈傷組織。這時,可以以0.2{bf}的尿素液和0.1{bf}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繁殖苗留床1-2年后可移植。移植葉于2-3月進行,植株需帶個球,并立支竿。初次移植的株行距約為50厘米,第二次移植的株行距應(yīng)擴大到1-2米。生長期應(yīng)施以2-3次追肥。幼苗期易受病蟲危害,尤以猝倒病和地老虎危害最烈、其它害蟲有蠐螬、大袋蛾、松毒蛾、松梢螟、紅蠟蚧、白蟻等,要及時防治。
病蟲防治:
1、灰霉病防治
灰霉病主要危害雪松的當年生嫩梢及兩年生小枝。嚴格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嫩梢枯梢型:主要發(fā)生在嫩梢上,初期癥狀同潰瘍型,但當病部出現(xiàn)水漬狀腐爛后難以形成愈合組織,當病部達到嫩梢周長的2/3 以上時,嫩梢即自病部向下彎曲、萎蔫、枯死。病情發(fā)展迅速,從癥狀出現(xiàn)到嫩梢枯死,只需4至5天。雨天病部會長出一層灰霉。
2)潰瘍型:主要危害雪松的嫩梢。初期在嫩梢基部產(chǎn)生淡褐色圓形、近圓形不規(guī)則小斑,后逐漸擴大成中部下凹的大病斑,在下凹初期呈深褐色水漬狀腐爛。病愈后,原來腐爛的表皮干裂。
3)小枝枝枯型主要發(fā)生二年生小枝上。病斑主要從病死的嫩梢擴展而來。初期在枯梢和小枝交界處形成一圈赤褐色凹陷,后逐漸形成明顯的病斑,病斑不開裂,有少量的樹脂溢出,皮層和木質(zhì)部表層呈深褐色。病斑擴展至小枝一周后,小枝上部枯死。該病的發(fā)生與流行與氣候條件關(guān)系密切。
防治方法:
1)雪松宜種植在排水良好、通風透光的地方,種植時不宜過密。
2)對病死枯梢應(yīng)及時剪除并銷毀。
3)發(fā)病期可噴65{bf}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5{bf}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50{bf}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bf}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
2、枯病防治
雪松葉枯病發(fā)病規(guī)律病菌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病落針葉越冬后,第二年3-4月間形成子囊盤,4 -5月間子囊抱子陸續(xù)成熟;在雨天或潮澀的條件下,因子囊盤吸水膨脹而張開,露出乳白色的子囊群;子囊袍子從子囊內(nèi)擠出后進一步借氣傳播。病菌由雪松葉氣孔侵入,經(jīng)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由于分生抱子器中產(chǎn)生的分生抱子萌發(fā)力很差而無侵染力,故無再侵染發(fā)生。但因子囊子包子放射時間很長,達3個月左右,自春至夏都可能有新的侵染發(fā)生。 在子囊抱子飛散期間,如果降水量大,濕度,有利于侵入。林地干旱,土壤癖薄,雪松遭受病蟲害和管理不良等,都可能促使病害的發(fā)生。
無公害防治措施:
1)加強撫育管理,使雪松生長旺盛,增強抗病力。
2)對小面積人工林、雪松苗圃等有條件的地方,在子囊抱子飛散前清除病葉,以減少侵染來源。
3)在子囊抱子成熟后飛散期間,噴1 : 2: 200倍量式波爾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25{bf}可溫性 多菌靈400-500倍液,或65{bf}可濕性代森特8倍液防治2- 3次, 每次間隔1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