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黃]地黃知多少
鶴夢氏
一、地黃簡介
地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為栽培,赤野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tǒng)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藥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熟地黃則為補益藥。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shù)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二、地黃的分布與生長習(xí)性
地黃的分布:中國栽培地黃歷史至少有900余年,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江蘇、湖北等地均有大量生產(chǎn),但以“古懷慶府”(今河南的溫縣、沁陽、武陟、孟縣等地)一帶的懷慶地黃栽培歷史最長,為道地產(chǎn)區(qū),系著名“四大懷藥”之一。地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chuàng)匯產(chǎn)品之一,產(chǎn)品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日本等國。
地黃生長習(xí)性:常生于生于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腳、墻邊、路旁等處。喜溫暖氣候,較耐寒,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堿性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能栽種。地黃適應(yīng)性較強,從種植到收獲需150~160天。喜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黏性大的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當(dāng)土溫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適宜發(fā)芽,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后一星期發(fā)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
三、地黃的植物形態(tài)
地黃,地黃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zhì)肥厚,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guī)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后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乎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花萼鐘狀,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shù)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狀而彎曲,外面紫紅色,(另有變種,花為黃色,葉面背面為綠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nèi)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
四、地黃的繁殖方法
地黃以根莖繁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