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傳遞信息的“秘訣”
盼菡子
生物學家們早就發(fā)現(xiàn),植物尤其是同類植物之間是完全可能進行“語言”交流的。那么,植物之間究竟是怎樣實現(xiàn)“對話”的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態(tài)學家發(fā)現(xiàn),在一片柳樹林中。一旦某一棵樹遭受蟲害,其新葉中的石炭堿的分泌量就會大量增加,以降低新葉對害蟲的適應性,從而保護自己,減少蟲害,這是人們能夠理解的―種適者生存的自然現(xiàn)象。奇怪的是,在這棵遭受蟲害的柳樹周圍約70米范圍的其他柳樹葉片中的石炭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越靠近被害之樹,葉片中的石炭堿濃度越高。它們是通過何種方法來傳播“預警信息”的呢?起初,科學家懷疑是通過樹根傳遞的,但挖開樹根發(fā)現(xiàn)。這些樹根并沒有實際的接觸,顯然樹根不是“語言的樞紐”。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才發(fā)現(xiàn),受害之樹所釋放的乙烯,要比正常情況下多得多,由此認為傳遞“語言”的物質很可能是乙烯。乙烯通過風的媒介作用,給鄰近的柳樹發(fā)出危險及預防信號,使其各自采取防衛(wèi)措施。
同樣的,英國植物學家厄豪克伊亞經過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美麗的白樺樹被害蟲咬傷后,其樹葉中酚類物質的含量便急劇增加,以此抑制害蟲的取食。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的動物學家也發(fā)現(xiàn)這一類似現(xiàn)象:當金合歡樹遭到動物取食時,葉片中的單寧酸含量就會真線上升,其毒性足以使取食者喪命。同時,它還通過空氣釋放一種氣體,使周圍45米以內的金合歡樹都能接到信號,在5~10分鐘內大量產生單寧酸,迎戰(zhàn)來犯之敵。許多科學家認為,植物各器官是通過自身發(fā)出的電信號傳遞信息,進行“電話交流”。實際上,早在1873年,就有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檢測到捕蠅草體內的電流產生,證實了“植物電”的存在。隨后,不少科學家采用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刺激,在食蟲植物、感震植物、攀緣植物和非敏感植物中發(fā)現(xiàn)了電信號。英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植物探測儀,把這種儀器的一根引線與植物的葉子連接,通過電子翻譯器,便可在耳機內清晰地聽到植物在“說話”。比如,在光照良好或雨露滋潤時,植物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悅耳;在刮大風或干旱的天氣里,植物則會發(fā)出低沉的“叫聲”。
植物學家發(fā)現(xiàn),在干旱季節(jié),某些缺乏水分的樹木,仿佛在低聲呼喊:“水!水!水!”可惜聽到這種呼喊的并不是樹木的朋友,而是樹木的敵人,也就是那些??恳錇樯男◇枷x。聽到樹木如泣如訴的喊叫以后,小蠹蟲立即就判斷出哪些樹木最懼怕干旱,哪些樹木最缺乏抗旱能力,于是它們便向那些樹木發(fā)起進攻。不過,根據(jù)昆蟲學家們的意見,這―特點也可以利用來同專門危害樹木的害蟲作斗爭。因為只需復制出一種頻率與樹木“說話”相同的超聲波就行了,小蠹蟲肯定會上圈套的?,F(xiàn)在,日本科學家成功地將植物電轉換成了和諧的音樂。他們采用改進的人體電腦檢測儀器,將測到的植物體內的電位差輸入電腦,再利用處理雜音的音程轉換軟件,把植物的微弱電流先變成聲,后改編成了音樂。近年來,科學家又發(fā)現(xiàn),植物通過“電話交流”,可有選擇地將外界信息輸入體內,促進自身的生長發(fā)育。
最近,德國科學家又進一步證實、有的植物可以通過高頻聲音“說話”,只是由于頻率太高,人耳聽不見罷了;另一些植物則通道極微弱的)巴來傳遞信息――這種微弱光,人眼難以覺察,但儀器卻可以測出。德國生物學家赫伯特威茨教授最近宣稱,已經破譯了包括洋槐、梧桐等10余種樹木的“語言”。他甚至指出,不同樹種的語言風格也不盡相同,如橡樹、山毛櫸、杉樹較為風趣、而馬尾松相比之下卻較為樸實。
植物間存在語言交流這―說法,解釋了為何―株合歡樹在被野羊啃食后,周圍同類樹的葉子中會很快產生苦味,以及為何當一株橡樹被砍伐后,其余橡樹即會產生更多的種子等現(xiàn)象。如此看來,我們原先認定的“平靜”的森林,實際上并不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