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說的桃花源在哪里 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哪里
谷之Sama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杰作。他的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生動流暢的描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 為人們展示了一個百姓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桃花源。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據(jù)說,在晉朝太元年間的武陵地方,有個漁人,經歷了一次美妙的奇遇。一天,他沿著一條小溪劃舟向前,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片桃花林間。這里是一片桃花的海洋,樹上滿眼是盛開的桃花,地上到處是飄落的花瓣,桃林夾著溪水向兩岸伸展,一眼望不到盡頭,令人心曠神怡。漁人很覺奇怪:我以前怎么從來沒到過這地方呢?
他好奇地劃著小舟,打算找到這片桃花林的盡頭。劃呀劃呀,他終于來到了小溪的源頭。只見這里有一座山,山腳下有一個山洞。漁人拴好了自己的船,沿著山洞向里面走去。起先,洞中的通道很狹窄,走了幾十步后,洞口一下子寬敞起來,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令他萬分驚奇的新天地。
舉目望去,這里有寬廣平坦的田野,整齊排列的村舍,清澈美麗的池塘,綠葉婆娑的桑樹和竹林??那些在田地里勞作的農夫,路上行走的行人,房前閑坐的老人,河邊洗衣的婦女,說著、笑著、唱著,神態(tài)都十分快樂,這里仿佛沒有憂愁,沒有痛苦,沒有傷悲,甚至雞鳴和狗叫的聲音都是那么平和。這里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洞中的人們瞧見了這位陌生的漁人,都圍攏過來。交談之后,大家都熱情地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漁人來到了一個人家,那家人殺雞擺酒招待他,許多村民來看望他。漁人問他們是怎樣到這地方來的,他們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原來,他們的祖先是秦朝人,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逃難來到了這里,以后再也沒有到山洞以外去,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隔絕了。這些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成了世外之人,這里也成了世外桃源。漁人聽了他們的述說,十分驚奇,問他們道: “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嗎?”他們都說不知道。漁人就把外面發(fā)生的事情,朝代的更迭,像講故事那樣講給他們聽。從陳涉吳廣揭竿而起講起,什么劉邦滅了項羽建立漢朝呀,漢武帝出征匈奴呀,王莽篡位呀,劉秀稱帝呀,魏蜀吳三國鼎立呀,五、六百年的歷史使他們感到十分新奇。
后來,漁人又被別的人家請去吃飯,家家都用好酒好菜款待他。過了好多日子,漁人思家心切,臨別之時,大家叮囑他說:“千萬不要把我們這兒的情況跟外面的人說呀!”
漁人告辭以后,順著來時的路途往回走,并沿途做了記號。回到武陵,漁人立即跑到太守那里,向官府報告了他的見聞。結果,他帶著官府的人沿小溪前行,卻迷失了道路,再也沒有找到原來的記號,找不到那個世外桃源了。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 “道子專權,國寶亂政,王恭起兵,桓玄奪位”,朝廷腐敗,驕奢霪逸,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誰不向往那沒有剝削和壓迫,自耕自食,融洽相處,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育,自由安樂的社會呢?
《桃花源記》激起了人們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人們從各個方面探尋桃花源的真實所在,可惜,其說不一,莫衷一是,直至今日,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關于桃花源究竟在今天的哪里,從歷史上考證有以下幾種可能:
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由此可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應位于“武陵”這個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兒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zhàn)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后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shù)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兒呢?“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初年?!稘h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領)縣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區(qū)、鼎城區(qū)、漢壽縣地,故城今鼎城區(qū)韓公渡鎮(zhèn)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安鄉(xiāng)、澧縣、津市、南縣、華容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qū)、鼎城區(qū)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瀘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鐔成(今洪江市、靖州、綏寧、會同、通道、中方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無陽(今芷江、新晃、懷化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等縣地)、酉陽(今永順、龍山、古丈等縣地,錯入今重慶市境)、義陵(今溆浦縣地)、佷山(今湖北長陽縣地)、零陽(今慈利、石門、臨澧、澧縣等縣地)、充(今永定區(qū)、桑植縣地)” ①。武陵郡又稱“義陵郡”。其來歷據(jù)晉人常林《義陵記》云:“項羽弒義帝于郴,武陵人縞素哭于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郡治義陵縣(一說治索縣)。建置時間,據(jù)《后漢書·郡國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經注·沅水》記為“漢高祖二年(前205年)]
文學參考
由此可見,陶潛所說的桃花源應該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內,并且在歷代寫“武陵”的詩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齡《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為題》、《武陵開元寺黃煉師院》、司空圖《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堯臣《武陵行》、張斛《武陵春曉》、唐庚《武陵道中》、胡?!段淞曛裰υ~》(六首)等詩,基本上是寫桃花源,標題卻寫的“武陵”,往往把“武陵”當作桃花源的代名詞。常德市內現(xiàn)有4A級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桃花源風景區(qū),景區(qū)內風景秀麗,歷史遺跡眾多,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以我們認定湖南常德內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潛文中所描繪的仙境。然而為了考證更加嚴謹,我們在此也不下定論,只是認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潛所描寫的桃花源。
對以上的各類說法進行下歸納,可以得出以下幾種結果,試看下述的幾種說法,哪個使人信服。
根據(jù)地名說。
有人認為,現(xiàn)今湖南省桃源縣有一景點,恰似“桃花源”。那里面臨沅水,背靠青山,景色秀麗,林木深幽,有唐人建的寺、觀、有宋人建的樓,有明清兩代人建的景點,仿佛都符合作品中“漁人遇仙”的意境。但據(jù)考證,宋代才在這里設縣命名,那些景點和建筑肯定是后人的附會。此說過于牽強。
根據(jù)時代說。
有人認為,桃花源應為湖北武陵地區(qū)的苗民村落。其根據(jù)是,東晉時期,湖西苗族正處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會,貧富不懸殊,無徭役,無官稅,百姓們生活安寧,相處平和。另外,武陵地區(qū)的苗民崇拜桃樹,并有殺雞待客的習俗,但具體地點,無人說得清楚。
根據(jù)作者游蹤說。
有人認為,桃花源是在古海州的宿城山凹。據(jù)考察,這里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無陸路與外界相通。據(jù)說,陶淵明曾任過參軍,到過此地,領略過宿城山凹的美麗景色———那里極像《桃花源記》描述的洞內外景觀:“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方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或許是陶淵明心目中的桃花源?
根據(jù)作者家鄉(xiāng)說。
有人認為,桃花源就是陶淵明家鄉(xiāng)潯陽柴桑附近的康王谷,這里亦稱“桃花源”。康王谷長三十余里,不是知情人即使來到康王谷口,也不會知道其中有深谷。這里的春天繁花似錦,遍野飄香,美麗的田園風光幾乎與《桃花源記》里描繪的世外天地一模一樣。作為家鄉(xiāng)人,陶淵明肯定是康王谷的“知情人”??低豕瘸蔀樗P下“桃花源”的原型,十有八九。
上述種種說法,各有千秋。至今沒有一個公認一致的答案。這也并不奇怪,“桃花源”畢竟是人們向往中的世外之地,怎能處處“對號入座”呢!
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以打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了已經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長。其中沒有其它樹,青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夫感到很驚奇,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xiàn)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夫于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夫,感到非常驚訝,問漁夫從哪里來。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夫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zhàn)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夫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漁夫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夫逗留了幾天以后,告辭離開了。這里的人對漁夫說:“這里的情況不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