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風味人間》第二集:落地生根?
雅楓氏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如何評價《風味人間》第二集:落地生根?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在《舌尖》1導演陳曉卿的新作《風味人間》第二集里,展示了石子饃、魚生、雞米飯等20種中外美食,用讓人饞到流口水的美食鏡頭,帶我們領略了異地扎根的美食風味。如何評價《風味人間》第二集:落地生根?
《風味人間》作為一部美食探索紀錄片,對食材在不同階段下的記錄鏡頭自然不用多說,像在高溫下包裹蟹殼的面包皮充氣膨脹,蟹黃與蟹膏在油鍋里變得油光鮮亮,但更讓觀眾驚喜的是攝制團隊對食材之源大自然的展現。“山海之間”開頭出現的羊群遷徙,漁民追捕旗魚的水下鏡頭,既是一種美,更是一種質樸的自然生命力的展現,有網友不禁稱道“如果不是看到后面開始做菜,我差點以為我看的是《動物世界》”。
而當觀眾也開始對食材抱以敬畏之心,便能夠讀懂攝制組不同鏡頭下蘊藏的深意。讓網友直呼“這技術厲害程度可以給滿分”的高科技微觀鏡頭,把食材無限放大,讓觀眾可以直接在電視屏幕前看到食材的分子結構。其實拋卻人類和食材的個體物理大小,人類的文化發(fā)展進程只是食材演變歷程中的一小部分。而當鏡頭轉到大自然的廣闊場景,一切事物都變得渺小,食材由大自然提供,而人類依存于自然存在。當視野與格局同步擴大,《風味人間》包含的不止是人文關懷,更是食材的文化深意。
如果說第一集「山海之間」帶給我的是驚心動魄,那么第二集「落地生根」則讓我體會到什么叫熱淚盈眶。
一開始我把「落地生根」錯看成了「葉落歸根」,心里還尋思著,又要請出美洲華僑老年尋鄉(xiāng)之旅的故事了嗎?結果看完才發(fā)現,整個第二集都在緊緊扣住這個「落地生根」的題眼。
第一部分,講的是小麥在中國的落地生根。
很多拍攝西安美食的紀錄片,視角往往直接落在美食本身上,畢竟西安羊肉泡饃、油潑面、肉夾饃各種美食吃一個月都能不重樣。但是這集則追根溯源,從小麥的「遷徙」史講起,讓人們領悟到,小麥是如何從4000公里外的西亞來到中國落地生根。
這一部分也同樣類比了來自關中平原的石子饃和伊朗高原的桑嘎,用烤箱烤制的法式長棍面包和用蒸汽蒸成的安徽阜陽枕頭饃,沿用第一集的用詞,這就叫做東西方飲食的「不謀而合」。
而作為所有面食原材料的小麥,不僅僅適應了各個地域的氣候、環(huán)境,甚至也深深扎根于不同的食譜當中。其中有一句總結說得特別好
小麥在山海之間的傳播,幾乎改變了全人類的飲食結構,世界各地的巧手又反過來,賦予種子更強大的生命力。
這是漫長、壯美,又充滿著互動性的旅程。中國從來不是食物旅行的終點站,更多時候,它是不斷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的策源地。
聽著這段李立宏老師的解說詞,畫面快閃著各種琳瑯滿目的西安美食,一碗熱湯澆在手撕過的泡饃上、一勺熱油潑在乖巧的褲帶面上,去過西安的食客都會知道這有多美味,也終于知道西安能夠成為面食集大成者有多來之不易。
為了看《風味人間》第二篇《落地生根》我嚴陣以待,晚上特意吃了一頓湖蟹宴。
開機之前,又在身邊擺滿了零食。
而我的同事們就沒這么老練,都是看到一半,忍無可忍去點了外賣。
比如小寶,一邊在工作群里哭喊著要立刻買機票回老家西安狂吃一頓,一邊默默掏出手機,點了份雞蛋炒粉干。
和第一篇里失心瘋似的密集介紹了14種美食一樣,這一篇同樣是10來種美食不由分說轟到你面前。深夜餓覺過于真實!
《落地生根》顧名思義,是講原生地的美食如何漂洋過海,在彼岸結出碩果。
鏡頭一會到西安,一會到伊朗,一會到澳門,一會又到了順德。??
第一篇《山海之間》播完后,行動力一流的我們立刻下單去買了禿黃油、馬腸以及其他鏡頭里出現淘寶上買得到的食物。
結果呢,發(fā)現有些的確好吃,有些么,就只是看上去很美了。所以看這篇《落地生根》的時候,我們希望努力給大家提供一點我們自己的體驗。
遺憾的是太多國外美食我們無緣享受,這就只能靠朋友們來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