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小的昆蟲有各種武器(而體型大的動物看起來沒什么能力)
曉萍郎
昆蟲經常身披一身鎧甲,而且經常還裝備各種各樣夸張的“武器”,給人一種充滿攻擊性、很厲害的感覺。
事實也是這樣,如果昆蟲的身體和能力被放大的話,那么許多昆蟲都會變得非常強大。
反觀體型較大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外觀似乎都非常平淡,看起來攻擊力比較一般,身體通常也沒什厲害的裝備。
其實,不僅是昆蟲,整個節(jié)肢動物群體里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身體特征,充滿攻擊性。
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大型動物和這些體型較小的動物身體特征會出現如此之大的區(qū)別呢?
其實本質很簡單,從外表就能看出,誰才是這個星球的老大。節(jié)肢動物如果不這樣充滿攻擊性的話,它們可能很難存活下來,因為它們基本是被捕食的那個。
但是,我們要了解為什么被吃的是它們,而不是現在的大型動物群體,那么我們就需要去翻看一下它們的過去。
過去的節(jié)肢動物
現在所有的節(jié)肢動物都套有一層堅韌的外骨骼,這個外骨骼通常由甲殼素構成,有些會在其中添加一些礦物質晶體——比如碳酸鈣,來增加外骨骼的剛性或者彈性。
這種外骨骼在大約6億年前左右開始出現,大部分證據都表明,外骨骼出現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自己被捕食。
很多人可能都了解過寒武紀的物種大爆發(fā),但其實在寒武紀之前也發(fā)生過一次生物圈巨大的改變,并出現了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動物也是那時出現的,這個被埃迪卡拉生物群,發(fā)生在5.42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
埃迪卡拉生物群可能已經全部滅絕,但這些生物絕對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它們和我們現在熟悉的生物完全不同,長相就是盤狀、管狀、葉狀或袋狀,占主導地位的生物也不是雙邊對稱,而是三邊對稱。
三邊對稱三腕蟲的化石
這個生物群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為它們面對的生存壓力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它們之前,地球的微生物活動已經在海底堆積了一層厚厚的由有機物組成的“能量墊子”,埃迪卡拉生物群只要像煎餅一樣在海底盡可能地攤開躺平,就有用不完的資源,所以它們的長相如此奇特。
題外話,不知道你看到這些生物想到了什么,我真的覺得它們非常像現在我們和石油之間的關系。
然而,隨著資源的耗盡,生物間的內卷正式開始,掠食行為便開始出現了——動物不得不去吃其它生物,生物的特征不得不在這種“內卷壓力”下發(fā)生變化。
節(jié)肢動物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在這種壓力下,優(yōu)化了它們的“盔甲”并用于防止自己被吃掉,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認為——外骨骼最初也可能是因為其它某些原因而進化的,只是后面發(fā)展為防御性特征。
不管怎么樣,節(jié)肢動物因為獲得了“盔甲”,它們變得異常強大,不僅僅只有防御。
在接下來寒武紀物種大爆發(fā)中(發(fā)生在大約5.42億年前到5.3億年前),節(jié)肢動物占據了幾乎所有的海洋生態(tài)位。
當時最大掠食者是這種:
奇蝦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群體,它們是節(jié)肢動物,據信算上前面的口器,最大的掠食性奇蝦能達到92厘米。
另外,還發(fā)現了至少一種慮食性的奇蝦,下面這個:
算上前面用于慮食的“梳子”,這種奇蝦的體長達到62厘米左右,考慮到慮食行為,它們的身體可能可以發(fā)展的更大。
寒武紀海洋第另外一種可怕的掠食者也是節(jié)肢動物,下面這個:
這家伙號稱“寒武紀霸王龍”,它們的體長在50厘米左右,但是它們的口器短,所以這50厘米實打實,是當時最頂級的掠食者之一(寒武紀動物都?。?/p>
另外,說到寒武紀的生物群,那么就不得不提三葉蟲——現代昆蟲、蜘蛛、螃蟹這些的近親,它們過去統(tǒng)治了海底,占據海底所有生態(tài)位,捕食、食腐、濾食,與微生物共生,所有你能想到的攝食方式,它們都完成了,當然它們也是節(jié)肢動物。
然而,將太多“進化潛能”用于發(fā)展外骨骼的節(jié)肢動物并沒有統(tǒng)治海洋太長時間,因為其它動物找到了不被吃的終極奧義——體型變大。
更強大的競爭對手
在自然界,身體變得更大似乎就能更好的應對其它生物(包括同類)帶來的生存壓力,至少這招比其它任何花里花哨的“武器”都好用。 而且,由于動物身體更大往往意味著它們有更多的生殖細胞,能夠產生更多的后代。 所以,你會發(fā)現幾乎所有動物,只要條件允許的話,都在自然地試圖變得更大,因為這對生存和繁殖都有利。 這個時候外骨骼的缺點就顯示出來了,這種結構其實會限制動物體型變大,因為隨著變大外骨骼會變得越來越重,直到它們負擔不起這份能量。 我們前面提到過,把昆蟲變得更大它們將很恐怖,我加的前提的不是明確,其實力量和身體等比例放大,如果達到人類相似體型,那么它們可能連自己的身體都支撐部起來。 為了保證外骨骼的剛性或者韌性等特點,節(jié)肢動物的外骨骼實際上已經發(fā)展為一旦成熟就無法改變的地步。 它們找到了變大的方法——就是蛻皮,其實從某些方面來講這是一種比較糟糕的方式,因為蛻皮很危險也很脆弱,但是它們已經沒有更多選擇了,因為面對同類和異類的競爭,它們很難投入更多潛能去改進了。 反觀現在的大型動物群體——都是脊椎動物,咱們的結構就非常適合變得更大。 脊椎動物的內骨骼由活組織組成,因此它能夠在動物體內穩(wěn)定生長,而且相較于外骨骼,內骨骼的結構和選材上讓它能夠支撐很大的重量,只要肌肉能夠拉動身體,它可以變得非常巨大。 另外,是否變得更大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對身體的控制,這點主要體現在信息的傳遞能力上。 如果信息傳遞能力差,手上的信息要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傳遞到主控位置,再發(fā)號指令做出反應,延遲過長的話,生物也是不可能變太大的。 脊椎動物動物擁有的神經系統(tǒng),是動物界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最快的,是節(jié)肢動物的100倍。 很明顯,內骨骼(脊索)和神經系統(tǒng)的出現讓脊椎動物更有潛力變大,所以當我們的祖先發(fā)展出這兩個能夠變大的特征之后,面對節(jié)肢動物,唯一要考慮的是怎么撬開這些花里胡哨的外骨骼吃里面的肉。 很快靈活的下頜就出現了,脊椎動物有了真正好用的嘴巴,這種靈活的嘴巴在自然界其實是非常牛逼的武器,只是他被皮膚包裝了而已。 我看到有網友把脊椎動物用嘴巴吃外骨骼動物的情況比作“開罐頭”,簡直是太形象了。 為了應對脊椎動物的嘴巴,節(jié)肢動物的“盔甲”自然要裝飾一些尖刺啥的,讓自己看起來充滿攻擊性的武器,這就是吃與被吃的軍備競賽而已。 雖然看起來沒啥攻擊性的脊椎動物在生物競爭方面確實比花里胡哨的節(jié)肢動物強許多,因為是真的更加高級。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應對環(huán)境變化也更具適應性,其實現在節(jié)肢動物在適應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種群數量都是遠超其它所有動物類群。 甲殼素可能是自然界中第二豐富的多糖(僅次于纖維素),生物圈每年要生產10億噸甲殼素,其中大部分就是由節(jié)肢動物生產的,比人類生產的塑料都多許多,或許它們對地球的影響比人類也大許多。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