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官犯了死罪 為何皇帝不下令殺死 而是要他們自盡呢?
空襲的夢
中國人是非常講究面子的,做什么都會講究面子和排場,而且這種形式已經(jīng)完全根植到了文化的社會心理構建當中。面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與表現(xiàn),面子具有情境性與可變性,同時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自尊的體現(xiàn)。面子是一個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義輕功利倫理情趣的表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別人對一些性格倔強的人評價為“死要面子”。
而這種情況,在親戚之間尤為常見,但是,你可知道,在古代“死要面子”卻有別的含義。古代人所說的“死要面子”不同于現(xiàn)在的臉兒薄,指的是:在一些官員犯下死罪之后,雖然無法饒恕,可面子上的功夫,卻不能少了半分。即使是臨死,他們也希望能夠保全自己的尊嚴,更何況,這面子還是皇上給的。
然而,這樣的傳統(tǒng)并非一開始就有,說起來,這一切還要從漢朝初期說起。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在諸位能臣輔佐之下一統(tǒng)江山,可是,當他登上皇位之后,卻一直心中不安,生怕自己死后異姓王起來造反,到時候,自己的兒子們玩不過他們,豈不是要步入秦王朝不過二世的后塵?因此,劉邦索性心一橫,把當時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殘酷殺害。
后來,到了呂后執(zhí)政,其殘暴程度更尤勝之,一度制造了著名的“人彘”事件。她把劉邦的愛妃戚夫人砍掉雙手雙腳,挖去眼睛,割掉鼻子,弄成一個人棍,然后,再將其放到大缸里,任其在痛苦和絕望中等待死亡。以至于,呂后的兒子惠帝見到這場面后,感慨其母親的狠毒,連皇帝都不想做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漢文帝時代,才有了一些轉變,并且,他定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凡是犯了死罪的大臣,一律不得嚴刑逼供,要讓他們自行了斷,即使是死,也要讓他們死得有尊嚴?!边@樣的傳統(tǒng),到后代一直被沿用,很少有人破壞這一規(guī)矩。
其實,說起來,真正起到這么大作用的,還應該歸功于一位漢朝的元老級功勛人物:絳侯周勃。
周勃本是劉邦的武將,跟隨劉邦一路腥風血雨,終于是打下了江山。在呂后執(zhí)政之時,他擔任了宰相之職,呂后死后,他更是掌握兵權,與陳平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之后,將呂后封的呂姓王全部誅殺,并決策迎立代王劉恒做皇帝,即:大名鼎鼎的漢文帝。
漢文帝登基之后,顧念周勃有功,便任其為第一宰相。而周勃一時風光無限,連走路都趾高氣揚,漢文帝每次都要起身相送,還要目送其離去,可以說,是給了他極高的殊榮。但是,俗話也說過:“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敝懿@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正巧,有一天身邊有人向他進言,說:“您乃開國功臣,而且,手握重兵,不僅誅殺呂后,還新立國君。可如今你位極人臣,表面上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正處在風口浪尖,時刻都可能招來殺生之禍?!边@樣的說法,與周勃的想法當真是不謀而合,于是,周勃便上表請辭,漢武帝也很痛快地答應了。
然而,事情到這里還未結束,周勃雖然放棄了權力,但是,考慮到他的影響力,漢文帝仍然對他不放心。當時,不少諸侯按照規(guī)定,應該離開京城到封地去,可是,他們大多貪慕京城繁華,不愿離開權力中心。漢文帝便趁此向周勃提議:“您是開國功勛,德高望重,就請帶個好頭吧?!?/p>
周勃到了封地之后,漢文帝總算是松了一口氣,可是,周勃心里卻不踏實。
他心想:“漢文帝這么幾次三番的折騰自己,心機之深實在超出了自己的預料,恐怕自己仍不能使?jié)h文帝放心?!庇谑牵较朐脚?,最后,竟是得了心病。以至于,每次有地方官來看望他,他就以為是漢文帝派人來取他性命,每次接見官員,總是安排家丁全副武裝,以防不測。
這真是,怕什么來什么,有一天,周勃真讓人給告了,而罪名正是謀反!當時,漢文帝心中對周勃已經(jīng)很放心了,并對周勃的實力也很清楚,深知他早已無力謀反。可是,既然有人告了,何不趁機再做做文章,徹底了卻自己的一塊心病呢?
這么一來,周勃在牢獄中的日子倒是不好過了,整天嚴刑拷打,把他折騰得完全變了一副模樣。周勃乃是武將出生,不善與人交際,再加上,他本身心里就擔心是漢文帝故意而為之,于是,整日憂心忡忡。雖然,自知清白,卻是百口莫辯,眼看著再這么折磨下去,自己恐怕就要頂不住,屈打成招了。
正在這時,周勃的兒子給審訊的獄卒送去了一千兩金子,獄卒不動聲色,只是在記錄周勃口供的竹筒背面填上一行小字:“公主可證明無罪?!敝懿吹街蟠笙玻⑦@道消息傳給了兒子,之前,他的兒子娶了當朝公主為妻,眼下這個公主正是他的救命稻草。
在這關鍵時刻,周勃的另一位救命恩人也出面了,她正是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
薄太后聽聞這件事之后,一直忍而不發(fā),待到漢文帝給母親請安時,才大發(fā)雷霆,摔冠怒罵。說:“這周勃倘若真要造反,為什么要等到現(xiàn)在?當初,他誅殺呂后,威震三軍,又手握重兵,若是真有異心,你豈能當上皇帝?”這一頓怒罵直將漢文帝罵得不敢作聲,連連應下,將周勃無罪釋放。
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的周勃,終于明白了這個“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禁仰天長嘆:“我周勃曾經(jīng)統(tǒng)率千軍萬馬,威震八方,如今,竟不如一個小小的獄卒厲害!”周勃雖是被無罪釋放了,可是,當時的官員,卻仍然對此事憤憤不平。
這其中,有一位名叫賈誼的青年才俊,他知道周勃無故受虐之后,便拿著這件事含沙射影地批評漢文帝。他在著名的《治安策》里,講了一大堆儒學的大道理,云云禮義廉恥。說那些有功之臣畢竟是有身份的人,即使是犯了錯誤,也不該辱沒他們的尊嚴,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羞恥之心,知恥而后改。
賈誼雖然沒敢明提周勃的名字,但是,漢文帝卻是心里清楚。
于是,面對這樣一位在當時極富影響力的人物,漢文帝終于是立下了一個:“忠臣死罪,責令自殺”的規(guī)矩。可是,這規(guī)矩剛下來不久,就碰上了一個“硬釘子”。
漢文帝的親舅舅薄昭殺了使臣,犯下死罪,按理當斬。
可是,薄昭乃是漢文帝的有功大臣,又是皇親國戚,加之規(guī)矩新立,漢文帝便勸他自行了斷??上В@薄昭實在惜命,整日躲在府中,任憑怎么逼迫,就是不肯赴死。漢文帝便想了個法子,他派上滿朝大臣都去薄昭府上,披麻戴孝,為薄昭哭喪。這國葬的待遇,實在是給足了面子,薄昭于是便咬舌自盡了。
自此之后,這個規(guī)矩便一直流傳下來。
漢文帝新立規(guī)矩,最終,還是受了賈誼那篇關于儒家倫理文章的影響:秦朝注重法制,以吏為師。漢朝初期實行黃老之學,修養(yǎng)生息,但是,在法制上卻是仍然沿用了秦朝那一套。后來,為了穩(wěn)定民心,逐步引進儒家思想,到了漢武帝時,更是大舉引進儒學,逐漸發(fā)展到“外儒內(nèi)法”......
可以說,漢文帝處理大臣死罪方式的改變,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由“法”到“儒”的漸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