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真的是禪讓嗎?堯舜禹禪讓歷史真相
男人味十足
說到堯舜禹這個時代的事情由于記錄等原因所以當時的情況也還是非常的復雜的,那么有的人說了堯舜禹真的是禪讓嗎?其實這個問題也爭論了很久很久的,那么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揭秘看看堯舜禹禪讓歷史的真相吧,感興趣的可一定別錯過了!
關于堯舜禹禪讓的事跡基本是見于儒家學說。儒家將堯舜禹的三王時代描繪成中國史籍上最具光輝的時代,三王以“禪讓”這一“天下付有德者居之”的傳承方式進行權力交接為后人所稱道。
實則這些記載靠不住。
深諳歷史的毛澤東主席晚年批注二十四史時,曾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條中寫下了六個字:堯幽囚,舜野死。這說明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毛澤東對堯舜禹禪讓的事跡是不認同的。
而且“堯幽囚,舜野死”這個說法也非毛澤東首創(chuàng),最具代表性的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中明確記載:“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strong>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strong>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strong>
“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strong>
另外《韓非子-說難》中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禪讓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謊言)。
《莊子-雜篇-盜跖》中就直接指出“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
《呂氏春秋-舉難》篇開首就說“人傷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號,禹以貪位置意”。
這些說法以《竹書紀年》為最早最具代表性。
《竹書紀年》是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在當時盜墓者在汲郡盜墓作業(yè)時從魏國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古書,所以又稱《汲冢古書》,從上古載至“今王二十年”。從其內容確定”今王“乃戰(zhàn)國時期的魏惠王,被盜墓冢應該是魏襄王墓。
《竹書》原簡應該是戰(zhàn)國時魏國的官修正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戰(zhàn)國魏襄王20年(前299)之間的歷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編年體通史。其時尚處于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學尚未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修史者不至于落入儒家的條框中,能夠比較公正地記錄下史實,所以它的記載可信度就要比后來儒家典籍中的禪讓說要可信得多。而且其記載能與甲骨文、金文、《史記》、《春秋》等多方面的資料相印證。它顛覆了很多傳統(tǒng)儒家學說奉為圭臬的記載,其中就包括堯舜的禪讓說,因此遭到后世儒家的極力禁毀。
根據(jù)《竹書紀年》我們得知,丹朱是堯的兒子,堯把帝位傳給丹朱,但是舜后來奪取了丹朱的位子,并殺死了丹朱。
《山海經(jīng)海內西經(jīng)》也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對丹朱的稱呼也是“帝”。間接說明丹朱曾稱帝。晉代郭璞對本段注解道:“《竹書》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這也是竹書和山海經(jīng)相互印證的一個證據(jù)。
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史記正義》,《括地志》里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魣虻滤?,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吨駮吩疲核辞魣?,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遠別離》就直接記述了“堯幽囚、舜野死”。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詩作注的時候補充了另一條資料:“《廣弘明集》曾載: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闭f明到了清代,還有囚堯城這個地名。
而舜的晚景也并不妙,傳說他是死于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但所謂南巡估計和后來被放逐皇帝的”北狩“差不多,基本是被放逐。
后來很多人也認為這些都是戰(zhàn)國晚期世風日下,禮崩樂壞,當時人想當然得臆測古人的說法,基本屬荀子、韓非之流臆造。但這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毛澤東主席還有詩云:“三皇五帝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