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為什么不去打魚打獵呢?
汐顏
說到鬧饑荒這件事情其實在古代還真的是有一點點常見的,那么有的人問了,既然這么常見,那是不是也總結(jié)出來了很多相關(guān)的經(jīng)驗?zāi)?話說鬧饑荒的時候都出現(xiàn)了什么吃土吃樹皮的情況發(fā)生,那么古代照說野味資源豐富啊,有的人都餓死了,為什么不選擇去打魚或者打獵呢?下面我們不防就著這個事情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wǎng)友也別錯過了,其實分析揭秘看看!
在古代饑荒爆發(fā)的時候,除非有強制命令的限制,要不然人們是不可能擁有捕魚、打獵的條件,而寧愿挨餓也不去打獵、捕魚的。
大家不要說吃太多肉、吃太多蛋白質(zhì)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不好,在那些恐怖而饑餓的年代,能有東西吃就算不錯了,又哪里有資格挑三揀四的?
首先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古代饑荒爆發(fā)時人們的生活有多悲慘。
一般來說,比較輕微的饑荒只要省吃儉用一點,基本就能過去了。
如果是比較恐怖的饑荒,情況就有所不同。
嚴重的饑荒,根本不是省吃儉用就可以度過的。
1.人們在嚴重饑荒中的生存
在饑荒比較嚴重的時代里,人們會慌不擇食地用一切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填飽自己,這些東西包括了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還有人本身。
其中,觀音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高嶺土,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瓷器,都是由細膩的觀音土燒制而成。
在古代人們實在餓得撐不下去的時候,人們就會去挖這些觀音土,用篩選出來的細膩觀音土當成面粉去制作面食食用。
由于這些觀音土是不可消化的,所以如果人吃得太多觀音土的話,那他們就會在便秘的影響下導致肚子膨脹起來,嚴重的,會被生生憋死。
從觀音土的危害這么大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災(zāi)荒年代食用的狀況,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在餓到極點的時候是有多么慌不擇食了。
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人們絕對沒有挑食的資格。
如果人們有選擇,他們肯定是會去選擇打獵或者捕魚的。
而要說為什么有些人寧愿去吃土、吃樹根,也不打獵、捕魚,我覺得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條件。
2.饑荒中,人們有條件是會選擇打獵的
打獵和捕魚其實都是需要自然條件的,一般來說,獵物都生存在樹木茂密的山林中或者一望無際的草原中,只有這種條件才適合它們生存下去。
至于一些人類耕種、居住的地區(qū),則由于人口實在太過于繁多,野生動物是生存不下去的,畢竟它們一出現(xiàn)就會被人們抓起來給吃掉,又怎么可能生存繁衍得下去?
而我們要清楚,一般發(fā)生干旱、饑荒的地區(qū)大多數(shù)是黃土高原或者關(guān)中平原之類的中部、西北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里,山林稀少,人們想找尋到一些野味是很困難的。
要是災(zāi)區(qū)擁有條件適宜的山林,那么必然會有不少人去打獵一些動物來填飽肚子。
當然,這些人中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打獵、捕獲野味的技巧,要讓那些習慣在田間地頭耕種的百姓們?nèi)ド搅种写颢C,其實就跟讓我們現(xiàn)如今的上班族去山林中打獵一樣,最有可能遭遇的就是失敗。
因此在這方面的限制下,會有不少人放棄這種想法,于是接下來就只剩下了有把握或者想嘗試一下的人。
3.古代有能力捕魚的人很少
捕魚更不用說了,人們首先需要在江、河、湖、海、溪流的旁邊,才能捕得到魚。
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古代并不是每個人都居住在這些水源旁邊的。
很多人居住的地區(qū),頂了天了也只有一些小溪流、小河流、小池塘,而這些水源由于體量比較小,因此所能滋生的魚類數(shù)量是非常少的。
人們?nèi)绻獜钠渲胁遏~,那么這些水源只能供應(yīng)少部分的人,如果在這些小水源中捕魚的人達到了一定數(shù)量,那么這個時候,水源中的魚就會被全部抓光、大家就得繼續(xù)餓肚子。
最重要的是,古代饑荒大多是由旱災(zāi)引發(fā)的,當人們餓肚子的時候,這些體量較小的水源其實早已經(jīng)干涸,這時候人們想找到點水喝都是難題,更不用說捕魚了。
而像是一些魚類承載量比較大的江河湖海,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由于這些水源的體量巨大、很少會發(fā)生干涸,所以完全足以支撐古代百姓們在其中捕魚食用。
不過,在這些地方捕魚非比尋常,沒有專門的船只、沒有專門的捕魚工具,人們是很難在這些水源中依水為生的。
除非是想以釣魚的方式靜靜坐在水邊大半天,靠運氣釣上一些少得可憐的魚。
因此,這些大體量水源附近,其實只有少數(shù)以往一直以捕魚為工作的漁民們才有資格憑借水中豐富的魚類過上一番溫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