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且是項羽大將 為什么第一次與韓信交手就被殺了?
野路子
項羽本身也算得上是一個蓋世英雄,他的作戰(zhàn)能力是非常強的,而他手下原本也有不少名將,龍且算得上是他最重要的將領了。但是,龍且恐怕到死都覺得自己死的很窩囊,因為他是死在一個當時還不怎么出名的人手上的,這個人就是韓信。韓信當時算是剛剛拜將,名氣也不大,兩個人也是第一次交手,但也是最后一次了,龍且第一次交手就被韓信殺了,為什么?
楚漢戰(zhàn)爭期間,龍且是項羽手下為數(shù)不多的肱股大臣之一,但是他在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之時,卻敗在了剛被封壇拜將不久的韓信手中,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成王敗寇,我們可以通過史書了解大部分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卻很難對項羽的隊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大將龍且到底軍事能力怎么樣,我們很難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但是陳平曾經(jīng)說過“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在家上龍且與曹咎、周殷三人并列為楚國的大司馬,可見他在項羽部下屬于第一梯隊的重臣。但是他最終敗給了初出茅廬的韓信。他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驕傲自大”。
韓信在平定趙國、燕國之后,又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出兵攻打并且征服了已經(jīng)向劉邦投降的齊國,楚王項羽在接到齊王田廣的救援請求之后,命龍且率領二十萬精兵救援齊國。當龍且抵達齊國,尚未與韓信交戰(zhàn)之時,他部下有人提出一個萬全之計:
漢兵遠斗,窮寇久戰(zhàn),鋒不可當也。齊、楚自居其地戰(zhàn),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聞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二千里客居齊,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毋戰(zhàn)而降也。
意思是現(xiàn)在楚軍有必勝的把握,原因有三:第一、雖然已經(jīng)攻破趙國、燕國和齊國,但是韓信屬于孤軍深入,而此時漢朝本部大軍正被楚王項羽圍困在滎陽,所以韓信并沒有什么援軍。第二、齊王田廣雖然已經(jīng)流亡,但是他的威信還在,可以讓他著急已經(jīng)被韓信攻克的城池共同抵抗韓信,齊國與楚國里應外合,韓信便會陷于被動。第三、漢軍是客場,沒有援兵、缺乏糧草,我們根本就沒有出兵的必要,等他內(nèi)耗就行了。
但是龍且完全聽不進去,他說: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于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干跨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有的《史記》版本中并未記載這句話)。且救齊而降之,吾何功?今戰(zhàn)而勝之,齊半可得,何為而止!
由此可見,龍且向項羽一樣,也是專以武力征伐天下,他不相信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另一方面,龍且輕視韓信的為人——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只能寄食于漂母;為人膽小懦弱,竟然忍受胯下之辱,這種人也配率兵打仗?他怎么能和我等貴族相提并論?
所以,韓信在暗中阻截濰水之后故意佯敗而去,這更加讓龍且認為韓信膽小懦弱(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于是命令楚軍集體渡河并全力出擊韓信軍。結果就是韓信乘龍且部隊半渡而擊,最終龍且被漢騎將灌嬰斬殺。這場戰(zhàn)爭中的二十萬楚國士兵,除了一部分戰(zhàn)死之外,幾乎全都被韓信俘虜(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這也就是龍且死后,項羽開始對漢軍產(chǎn)生恐懼的原因之一。此后,項羽也轉變了對韓信的看法,他開始放棄之前的武力征服政策,轉而派遣說客武涉前往游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背叛劉邦,投靠項羽甚至是與劉、項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