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建議把《出師表》從課本刪除?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老基肉
《出師表》在中學的課本里面,而且還是必背的,很多人以前上學的時候都是背過的,對于其中所描述的,諸葛亮對于蜀國鞠躬盡瘁的行為也是非常尊敬和敬佩的。但是為什么卻有人認為,這篇課文根本不應該出現(xiàn)在這里,而是應該將它刪除掉?為什么會有人認為《出師表》應該刪掉,這篇文章中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呢,你怎么看?
1.是誰認為出師表應該刪掉
孔明雖有經(jīng)世之才,但一心都在沙場上,所以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除了前后《出師表》,就是《誡子書》和《誡外甥書》。這4篇經(jīng)典之作,雖然語言用詞并不華麗,但卻蘊含了諸葛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公元227年,46歲諸葛亮終于決定北上伐魏,走之前他給年輕的后主劉禪寫下了《出師表》,先生洋洋灑灑寫了700多字,可謂句句發(fā)自肺腑。
此文一出受到了不少文壇名家的推崇。陸游在《書憤》一文中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放翁一生心系抗金大業(yè),諸葛亮心中的苦他怎會不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稱《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是因為和諸葛亮一樣赤誠,他才有寫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志。
好的作品是不會湮沒在歷史長河里的,《出師表》在1700多年后,終于傳到了我們這一輩人手里。今人向它致敬的方式是將它收錄入中學課本,希望它能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所熟知。然而,近幾年有些人提出這篇表文應該被移出課本,陜西知名教授胡覺照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認為這篇表文體現(xiàn)的其實就是“愚忠”二字,初中的同學們才十幾歲,不應該受這種思想熏陶。
2.為什么認為應該刪除出師表
這個觀點一出,受到了網(wǎng)友一邊倒的反對。很顯然這樣的反對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諸葛亮本人的認可和崇敬,畢竟臥龍先生是很多人從小到大的偶像;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因為《出師表》寫得夠精彩,雖然當初老師要求全文背誦讓很多網(wǎng)友傷透了腦筋,但大家在心底對這篇表文是喜愛的。其實如果拋開這兩個理由,胡教授提出的理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首先,愚忠是否會影響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只想說胡先生確實多慮了,十幾歲的中學生完全是能分得清歷史和當下的。這一點就像席慕蓉女士因為擔心大家會不環(huán)保,所以提出將《愚公移山》移出課本一樣。學生們不會因為愚公去移山伐木就也跟著去學,就像我們從小就知道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卻沒見過哪個小朋友真的拿大鐵棍去磨成針一樣。
其次,《出師表》中難道真的只有愚忠嗎?不!從精神內(nèi)核上來看,這篇表文的涵義是很豐富的。它有不畏艱險的大氣和壯志豪情:“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的。它充滿著智慧:“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賢人遠小人的道理,任何時候都是對的。諸葛亮的忠不是為名為利,而是為報當年劉備的知遇之恩,他的忠其實是兄弟之義,與皇權無關,這一點中學生去學是沒有問題的。
再次,從純文學角度來看,《出師表》是一篇議論文佳作。高考時,議論文是絕對的主角,這篇《出師》其實就教會了我們?nèi)绾螌懽h論文。表的前半部分由勢入理,由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表的后半部分,由理入情,言辭懇切,令人動容。全文無華麗的辭藻,也不屑用典,讀來卻蕩氣回腸,這是不少唐宋名家都無法達到的水平。
當然我們相信希望將《出師表》移出的胡先生,是出于對后輩的關懷才會這樣提議,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希望胡老這些長輩們,能對后輩多一些信心,相信他們是有判斷善與惡、愚與智的能力的。
3.出師表應不應該刪除
對于是否應該將《出師表》移出中學課本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學習《出師表》的目的:
首先,作為文言文學習的選文,《出師表》最大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習古文。在這方面,《出師表》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的出處。如: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作奸犯科、裨補缺漏、不知所言等等;文言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即通假字、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也不勝枚舉。另外出師表條理清晰,整體工整,講求排比、對偶,朗讀起來相當上口,雖然辭藻不夠華麗,但是流暢、簡明、通達。
其次,好的文言文,文、質(zhì)各占一半?!冻鰩煴怼繁磉_的是丞相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勸勉后主劉禪、表達堅定信念、志在報恩效忠的一篇文章,內(nèi)容詳實、言語質(zhì)樸、態(tài)度懇切、感情真摯。句句在理字字珠璣,這樣一篇佳文,既具有實在的內(nèi)容,又飽含熱烈的感情,為什么不讓學生們進行學習呢?
那么,主張刪除《出師表》的人主要持哪些觀點呢?
第一個是,認為諸葛亮的“愚忠”會影響未成年人的思想價值觀。我認為這一點純屬誹謗。愚忠一詞有多種含義,一是對自我忠心的謙稱,二是昧于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于沒有能力之人的行為??峙氯藗儗τ谥T葛亮,多指的是第三條吧。但是我們應當認清,諸葛亮只是忠心于劉備父子,而不是完全聽從于后主劉禪的指揮。恰恰相反,諸葛亮作為劉禪的叔輩,且是劉備托孤之人,諸葛亮對于劉禪的“指揮”反而更多。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諸葛亮對于劉禪的諄諄教導上,這點從《出師表》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等等。另一方面,蜀國的政務、軍事方面,諸葛亮并不聽從于劉禪的指揮,而是“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反倒是諸葛亮進諫應當如何處理,而劉禪則只負責批準。從這兩方面來看,并不能說諸葛亮是一種“愚忠”。
第二個是,認為諸葛亮主張北伐的思想不利于如今“止戰(zhàn)生息”的正確軍事觀在未成年人腦海中的形成。我認為這一點更是子虛烏有?,F(xiàn)如今社會是主張和平發(fā)展沒錯,但不代表人們不需要學習軍事戰(zhàn)爭知識,或軍事戰(zhàn)爭方面的思想,這正是所謂的“居安思?!?。何況,如果說但凡有關戰(zhàn)爭思想的文章都要移出未成年人的教科書,那么《曹劌論戰(zhàn)》學不學了?《圍魏救趙》學不學了?《木蘭辭》學不學了?戰(zhàn)爭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對這部分的學習就是對中華民族歷史學習的不全面、不充分。另外,我不相信中學的孩子們在學習《出師表》時,會對諸葛亮的忠誠、勤懇、細心、負責等等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以及他驚為天人的智慧與謀略都無動于衷,偏偏記住一個諸葛亮的主戰(zhàn)思想,這是怎么可能的呢?
這樣出類拔萃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中的入選卻也絕不是偶然。如果說想要剔除它在中學課本中的位置,那么恐怕也很難再找到一篇能夠在文學、內(nèi)容、背景、作者、意義、影響等方面全面超越《出師表》的文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