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么喜歡圍觀砍頭?砍頭為什么還要選日子?
殘缺的美麗
我們經(jīng)常會在很多影視劇里面看到,在一些死刑犯被判了死刑之后要斬首,但是后面還有一個“示眾”,也就是要把犯人帶到一個人很多的刑臺上面,然后在那里將犯人砍頭,而且還會有很多人圍觀全過程。很多人可能會對這件事情非常不解,為什么砍頭還要到那樣一個人多的地方,還會有很多人圍觀?砍頭的場面必然是一個非常血腥的場面,卻依然會有那么多人圍觀,難道他們就不害怕嗎,不感到很惡心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古代砍頭簡介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有處死囚犯的鏡頭,而且都是午時三刻行刑的。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死囚行刑到底是不是如古裝劇演出來的那樣呢?其實,古代的法律中并沒有具體說行刑要在哪個時候,但是官府一貫會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是為什么呢?古代的時間算法和現(xiàn)代不同,古代歷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午時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上午十一點多一些,再加上三刻就剛好是正午十二點。地理的基礎(chǔ)知識之一:正午的時候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影子也是最短的。
砍頭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極其野蠻的行為,想一想可能還會從心底升騰起恐懼和惡心。這不是因為我們文明了,而是因為我們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以人頭論輸贏了,戰(zhàn)爭的熱兵器化,讓砍頭失去了他的魅力,但在冷兵器時代,敵人的頭顱是一種戰(zhàn)利品。
古代圍觀砍頭似乎非常盛行,不光中國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砍頭的時候,整個刑場人山人海,沸反盈天。還有很多人拿著手絹準(zhǔn)備去沾國王流下來的血,還有法國的圣女貞德在被執(zhí)行火刑的時候,圍觀者非常多,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古代的中國人喜歡圍觀砍頭?他們不會感覺害怕和惡心嗎?
所以為什么中國古代人喜歡圍觀砍頭,因為這是戰(zhàn)爭勝利在和平年代的文化基因延續(xù),所以目睹斬首及其他形式的處決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同獲勝般喜悅的情緒,不止如此,我們還可以把它們作為流行的公共事件來欣賞。比如最后一個被砍頭的人,歐尼魏德曼被斬首時,引起了大量吃瓜群眾的圍觀。
《三國演義》中,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guān)羽,孫權(quán)將其頭顱送給曹操,曹操對關(guān)羽的頭顱說:“云長公別來無恙!”不料關(guān)公突然口開目動,須發(fā)皆張,嚇壞了曹操,當(dāng)然,這個略顯夸張了,畢竟從關(guān)羽被殺到送給曹操,中間時間起碼過了一個月了。還有野史曾記載,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就義后,眼睛依然睜著,家人連說:公子平安無恙、焦侯也平安無恙,他才閉上眼睛。
2.為什么古人喜歡圍觀砍頭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古代的中國人喜歡圍觀砍頭?他們不會感覺害怕和惡心嗎?其實都是人的好奇心驅(qū)使的,越是生活的壓抑的人群,越喜歡看砍頭之類的刺激東西。這種刺激東西有很強(qiáng)的心理壓抑疏解作用。它的作用機(jī)制鏈如下:進(jìn)入刺激氛圍,腎上腺素升高看到刺激場景的瞬間,各種應(yīng)激元素會升到頂點,人極端緊張人頭落地,情緒漸漸平息,人會感覺舒暢。這一套身體反應(yīng)下來,跟跑500米一樣渾身舒暢,但不用跑步那樣費勁。
現(xiàn)在沒有“砍頭”了,取而代之的是“過山車”,“恐怖片”,“車禍現(xiàn)場”。(如果你喜歡以上這些,說明你生活壓力有些大。)古代殺人又稱“棄市”。市是指市場,那何為“棄”呢?原來它關(guān)聯(lián)著一種說法,即古代殺人,是“天子與臣民共棄之”。在鬧市殺人,就是一種“共棄”的形式,就是要讓老百姓都來看,相當(dāng)于開一個法治教育的現(xiàn)場會。可以說是,公開行刑,是人類殘酷司法的最為極端的儀式化展示。所謂儀式化,就是供人們來合法觀瞻的,是政府允許,甚至是鼓勵的。而且選時在秋后,一方面取秋天的肅殺之氣,另外百姓都農(nóng)忙完了,看的人才多。
3.砍頭為什么要選時間
古代的時間算法和現(xiàn)代不同,古代歷法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午時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上午十一點多一些,再加上三刻就剛好是正午十二點。地理的基礎(chǔ)知識之一:正午的時候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影子也是最短的。
古代對鬼神的迷信是很重的,監(jiān)斬官也害怕犯人死后化成厲鬼繼續(xù)危害人間,就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這個時候陽氣最盛,囚犯被砍頭之后怨氣會被壓制,讓他無法變成厲鬼。
那么,法律真正規(guī)定的行刑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呢?在古代,行刑的事情是統(tǒng)治者相當(dāng)重視的事情,并不是什么時候都能殺人的。有個詞叫做”秋后問斬“,就是說殺人要在秋天。實際上是,處置犯人要在每年的立春之前、秋分之后。這段時間之外不允許處斬囚犯。而且,一個月里也不是每天都能處斬犯人,逢重要節(jié)日不能問斬犯人、逢每月弦日和朔望日不能問斬犯人。
所以,很多犯人都趕不上時候,沒辦法當(dāng)即處死,要等到規(guī)定的時間才能被砍頭。所以官府每次都會集中處理一大批死囚。而行刑的地方也是特定的,叫做午門。
天安門廣場還叫紫禁城的時候,城樓前也有一個午門。午門前面的廣場就是所謂當(dāng)初行刑的地方。但其實,這個地方是不會殺人的,而是懲罰大臣和宮中女眷的地方,他們會在這里被杖責(zé),以儆效尤。因為在這里砍頭不吉利的,真正行刑的地方另有他處。但有時候杖責(zé)也是會死人的,所以,午門這里也不是沒見過血。
在古代,實施斬首行刑的地方一般有兩個,一個是郊外比較荒涼的地方,因為圍觀的百姓不多,有利于維持秩序。另一個就是在鬧市,比如清朝時曾將菜市口作為斬首的地方,作用就是用來示眾,警示周圍的老百姓。
真正行刑的地方一般是城郊或者是菜市口。選擇在城郊的話一般是秘密處斬了。而選擇在菜市口處斬的話就是要讓老百姓都看到了,為的是殺雞儆猴,讓老百姓都遵紀(jì)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