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都是重兵把守糧草 那么守護糧草的重兵占大軍幾成?
當愛在靠近
說到古代人打仗這件事情還是非常有講究的,話說古代人打仗有一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可以看出來糧草在古代戰(zhàn)場的重要地位,而且糧草一般都是需要用重兵把守的,那么有的人要問了,是用重兵把守,那么這個重兵到底有多重呢?也就是說守衛(wèi)糧草的重兵一般占軍隊重量的多少呢?下面我們不防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糧”和牲口(馬騾)吃的“草”。用今天的話來說,糧草屬于后勤物資保障的重要內容,是決定軍隊能不能打勝仗的關鍵。
古代運輸條件差,道路情況又異常復雜,這對于保障供應,是絕大的挑戰(zhàn)。好比三國時蜀漢軍隊“六出祁山”,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的供應問題。所以諸葛亮才發(fā)明了善于在山地運行的“木牛流馬”。而圍繞木牛流馬,蜀魏還有一次交鋒,都是在做糧草的文章。后來魏軍大將鄧艾繞過蜀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偷渡陰平,通過幾百里山徑,直撲涪城,占領成都。鄧艾這是兵行險著,因為陰平小道為“七百余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主將鐘會與鄧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應鄧艾出兵,一個險惡的意圖,就是想讓鄧軍自困而亡。
古代糧草如何囤積
首先是隨軍攜帶。這部分糧草是保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證5~10天的口糧。其次是周邊府縣的官倉,一般在打仗前都會事先安置調撥糧草,保證大軍數月之虛。
其次專門的糧草倉庫,這部分糧草儲藏非常關鍵,一般都是儲藏在隱蔽、險要、易守難攻的位置距離軍隊相對較近。能保證1~3日的路程內送抵前線。并重兵把手。所以,隨軍兵營會放置糧草,但是不會很多。
隨軍兵營會放置糧草,但是不會很多。所以把守糧草的士兵數量就屈指可數了。
糧草隊伍的組成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交通條件不便,所以往往運輸糧食都比較困難,雙方作戰(zhàn)的時候也是經常切斷彼此之間的糧草供給,并且逼的另一方不戰(zhàn)自愧,可以說這也是古代打仗的時候常見的招數。
在作戰(zhàn)部隊中,想調動二十萬大軍,就有四十萬勞力在讓你幫忙了。所以在那個時候,經常能夠看到號稱百萬的黃巾軍,或者是號稱百萬的正規(guī)軍,但實際上能大戰(zhàn)的可能只有20%。例如,那是在乾隆年間,當時因為糧食緊缺的問題,所以就不得不大量從各地調配糧食,結果這個供給還是跟不上,而加上中途轉運就需要百萬人次,這些都是要給飯吃的。至此,緬甸戰(zhàn)事只能作罷,改為招安。
所以部隊實際看護人員很少,更多的是勞力,這也是古代經常斷糧道、劫糧草屢試不爽。不過,糧道及糧草運送時間是古代作戰(zhàn)的機密,一般也很難獲取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