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對諸葛亮是什么態(tài)度?劉禪將諸葛亮當(dāng)做父親看待嗎?
謝了荼蘼
劉備臨終前,可以說將蜀漢和劉禪都交到了諸葛亮的手上,諸葛亮也的確盡職盡責(zé),為蜀國的大業(yè)鞠躬盡瘁。而劉禪,這個被后世嘲笑了千年的皇帝,對待諸葛亮又是怎么樣的呢?有人說劉禪其實恨極了諸葛亮,也有人說諸葛亮對劉禪來說就是僅次于劉備的存在。那么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時,蜀漢皇帝劉禪特意換上白色喪服,哀悼三日。有個不得志的官員李邈,卻上書稱:「諸葛亮倚仗強(qiáng)軍,狼顧虎視,是對國家社稷的重大威脅。如果幸好他死了,邊疆戰(zhàn)事可以停止,皇室宗族可以保全,全國上下都為此感到歡慶?!箘⒍U接到此奏,勃然大怒,當(dāng)即將李邈下獄處死。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發(fā)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qiáng)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焙笾髋?,下獄誅之?!俊度A陽國志·卷十》
奇怪嗎?一點也不。《三國志》裴注中引孫盛點評白帝城托孤之事,是:
【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讬孤之謂。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wèi)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釁?!?/p>
評劉禪“暗弱”未必十分公道,但稱贊他“無猜險之性”,完全沒有兩漢眾帝那種雄猜本能,因此才能讓蜀漢舉國一心,不生異同和間隙,確實恰如其分的稱道。
劉禪個人才能雖不甚高,然亦有一長,便是他的氣量,秉承了先主劉備的恢弘大氣,極可稱道。在諸葛亮生前身后,可說是孝順如子,事若親父,始終如一。確不負(fù)劉備和諸葛亮對他“氣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的好評。
前者出于劉備遺書,轉(zhuǎn)述射援評價;后者出于孔明之言。觀其一世,這兩個優(yōu)點都恰如其分,并非過譽(yù)之辭。
劉禪即位后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堅定不移地秉承父訓(xùn),支持諸葛亮。身為天子,能一直克制自己欲念,壓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權(quán)至上、君權(quán)至尊”這頭猛獸,在孔明之世滿足做個禮儀天子,在身后諸葛亮更能遵其遺訓(xùn),帝相情誼全始全終,豈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難可貴?
試想若換了后世那些既無自知之明、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主,定要掀桌子奪權(quán),讓帝國局勢動蕩、群臣驚疑憂懼,即使諸葛亮履行劉備遺言,更立劉永、劉理,終亦傷先主情誼、身后令名。
其實看皇帝對一個大臣的感情,看在大臣身后如何對待他的子孫家人便一目了然。諸葛亮逝時,諸葛瞻不過8歲,其后被劉禪視若子侄,嫁以愛女,并無過人功績才干仍一路擢升,34歲為衛(wèi)將軍錄尚書事,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還不足以說明劉禪對其相父的深摯感情?
不妨對比一下那個被霍光從平民扶上天子之位的漢宣帝劉病已,是怎么玩弄“鄭伯克段”故技,族滅霍氏滿門的?再對比一下那個口口聲聲“只看顧先生子孫便了”的萬歷帝朱翊鈞,短短一年后又是怎么對他的張先生家人的?
無怪《三國志集解》中對比「唐魏元成仆碑之禍,明張?zhí)兰疀]之慘」,贊嘆劉禪果斷速殺李邈、禁止任何人誹謗非議諸葛亮一事,是“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確實,自古君臣相處,“讒慝生心,乘間構(gòu)釁”,原系尋常;幼主和攝政、輔政大臣相處,見疏生怒,立正刑誅,“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變”,亦是尋常之事。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終身憂讒畏譏伺候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涼薄之君毀去半生事業(yè)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個劉阿斗?即以有明三百年為例,從于廷益到王守仁到張?zhí)溃@些千古英杰若換了劉禪來做他們的皇帝,又何愁不得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終?
(ps:于謙張居正身后境遇自不必言,眾所皆知;而陽明先生故后,嘉靖帝朱厚熜追論他所謂“擅離職守”罪,大臣亡故應(yīng)有的恤典都被削奪,之前獲得的爵位也被停止世襲,王學(xué)被朝廷當(dāng)做“偽學(xué)邪說”封殺了幾十年,直到朱厚熜死后才得以平反。)
而所謂“劉禪懷恨在心,禁止給諸葛亮立廟”說,同樣也是夸張訛傳。而所謂“劉禪懷恨在心,禁止給諸葛亮立廟”說,同樣也是不懂歷史者夸張訛傳。
【及秦非笑圣人蕩滅典禮,務(wù)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
秦漢禮制唯天子可立廟,本無臣子單獨立廟之禮。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廟,這是國家制度,從無例外。無論開國之蕭何、張良;開疆之衛(wèi)青、霍去病;中興之鄧禹、吳漢,都不可能被單獨立廟。
諸葛亮故后,因為他實際為君主十一年,各地臣民紛紛上書,要求在國都成都給諸葛亮立廟一事,被朝堂以此違背禮制拒絕,原是正理。執(zhí)掌中樞的蔣琬費祎等人皆是諸葛亮故吏,亦秉承諸葛亮公而無私的執(zhí)政思想,就算劉禪本有此心,也必被群臣諫阻。
而此后數(shù)十年,蜀中百姓自發(fā)私祀諸葛亮不斷,所謂“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朝廷亦從不加任何禁止。直到習(xí)隆和向充提出了一個的變通辦法,即改立廟于距離諸葛亮墓地不遠(yuǎn)的沔陽,盡順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禮。劉禪從其議。
其實此舉依舊違背禮制,劉禪肯為諸葛亮開此先例,亦算難得不易。帝王破例給臣子立廟,千年來就出了劉禪對諸葛亮這么一回。北宋時還專門有人批判劉禪這樣是為私情破壞禮制,大大不對??尚Φ搅爽F(xiàn)代,居然有人反過來,竟以為這是劉禪懷恨諸葛亮的表現(xiàn),這都是不懂兩漢制度的人才鬧出的笑話。
再看劉禪其后任用為“錄尚書事”的幾人,蔣琬費祎是孔明臨終推薦的繼承者、姜維是諸葛亮傳授兵法的學(xué)生,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幼子。諸葛丞相雖逝去三十年,在蜀漢朝堂的余蔭和影響力卻一如始終。
劉備托孤劉禪于諸葛亮,但諸葛亮不曾托孤劉禪于其他任何人。相反,劉禪才是諸葛亮認(rèn)可的自己和劉備事業(yè)的第一繼承人:
【伏念臣賦性拙直,遭時艱難,興師北伐,未獲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dá)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隱逸,以進(jìn)賢良,屏黜奸讒以厚風(fēng)俗。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臣身在外,別無調(diào)度,隨時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fù)陛下也。】——諸葛亮《臨終遺表》
而蔣琬費祎也好,姜維諸葛瞻也罷,他們皆是諸葛亮托付給劉禪的臣子。諸葛亮逝后,劉禪便廢蜀漢丞相一職,同樣亦是因為對相父的無上敬意。丞相本非東漢制度,僅是因劉備對諸葛亮的信重而特別設(shè)置??酌鞴嗜?,劉禪廢之,目的就是讓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quán)至始至終的的唯一丞相。此后其他任何人皆不配與孔明相提并論??梢灶惐痊F(xiàn)在許多球隊為本隊功勛而退役球衣號碼。
【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讬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jì)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甓徐`,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劉禪《悼諸葛亮詔》
注意「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這句,諸葛亮生前即丞相,何必死后再封?就是為讓丞相一職與諸葛亮皆歸塵土。而絕非諸如”分權(quán)牽制蔣、費”之類過度解讀。
蔣琬費祎,本非建國元從,亦無軍權(quán)勢力,在諸葛亮生前雖掌機(jī)要,職位亦不甚高;其后榮辱升貶皆系于劉禪一念,何須特意牽制?而姜維本為降臣,全無根基,北伐無功,后期招致滿朝眾怒,卻能始終牢牢握住半數(shù)以上的蜀漢軍權(quán),正是劉禪為國惜才。或許也有姜維是諸葛亮兵法傳人,同門師兄弟的香火情誼吧。
劉備遺言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諸葛亮遺言的“約己愛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隱逸,以進(jìn)賢良”,劉禪確實明白其中道理,而且在絕大部分時期也努力去做了的。唯一可惜的,就是在位時間太長,沒有早幾年逝去,避開亡國之辱了。
幾百上千年后,君權(quán)專制之勢既已大成,諸葛亮成了后世君主提倡忠君的政治符號,塑造成他們需要的臣仆典型,以這種大眾形象深入民心。是以《三國演義》小說中,將諸葛亮丑化成會放棄光復(fù)中原大好時機(jī),聽劉禪亂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而為了解釋諸葛亮既是忠臣卻為何把持朝政不放權(quán),又不得不將正史中智力表現(xiàn)正常的劉禪,在民間形象中丑化成一個司馬衷式的癡兒。所以不讀史者才會有諸如「諸葛亮是否愚忠?」「諸葛亮為何不廢弱智而自立?」之類的疑問。
而后主“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恢弘大氣,漢官禮制的丞相威儀,秦漢士人虛君實相的政治理想,信奉君主臣奴天條的后世君臣又如何能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