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什么意思?櫛風沐雨典故介紹
幾情能相悅
曹操穩(wěn)定漢室后,也開始學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后曹操更是封王拜侯,離登基稱帝僅一步之遙,當時朝中也有很多一心向漢的大臣,看不慣曹操要毀掉大漢江山。其實東漢末年,漢室注定必將衰落,就算不被滅亡也很難重新掌權。董卓倒下,又出來一位曹操,等曹操倒下自然也會有人頂替他的位置,漢室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櫛風沐雨”,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董昭傳》注引《獻帝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主人公為董昭。原文如下:
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書與荀彧曰:“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圣之業(yè),輔翼成王之幼,功勛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末世田單,驅(qū)強齊之眾,報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復襄王;襄王加賞于單,使東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

今曹公遭海內(nèi)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兇,為百姓除害,使?jié)h室復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shù)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并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董昭與部分列侯及將軍們商議,認為丞相曹操應該進爵為國公,并享受九錫這樣的待遇,以表彰他的特殊功績。他寫信給荀彧表示:“以前周公、呂望輔政,當時姬氏強盛,又有文王、武王開創(chuàng)的大業(yè)。當年他們輔佐年幼的成王,功績與如今的曹公非常相似,還接受了很高的爵位,又被賜土封國。戰(zhàn)國后期的將領田單,為報仇而驅(qū)使強大的齊國軍隊去進攻弱小的燕國,占領城池七十多座,迎接齊襄王回國;齊襄王賜予田單東到掖邑西至菑上的封地和良田。以前的朝代對功臣的獎勵,都達到了如此高的地步。

如今曹公遇到海內(nèi)傾覆、宗廟被毀的亂世,卻能親自穿戴甲胄,各地征討,奔波勞碌,不避風雨,大約已有三十年時間了。他消滅群兇,為百姓除害,使?jié)h室得以保存,奉祀的還是劉氏。上面提到的幾位前人與曹公相比,就好比是泰山與土丘,又怎能與日月爭輝呢?如今僅僅將曹公與其他將軍及功臣們同列,一并封侯并給予一縣的封邑,這難道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嗎!”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董昭口中的“櫛風沐雨”,意為以風梳發(fā),以雨洗頭,比喻奔波勞碌,不避風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莊子?天下》中的“(禹)沐甚雨,櫛疾風?!?/p>

隨著曹操地位的日益穩(wěn)固,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也日趨膨脹。作為曹操的心腹,董昭適時地提出將曹操由丞相晉升為魏公的建議,并在眾朝臣中進行鼓動。為了盡快實現(xiàn)這一目的,董昭寫信給受到朝野廣泛尊重的荀彧,希望由荀彧牽頭推舉曹操擔任魏公。
不過,董昭的這個建議卻遭到了心存漢室的荀彧強烈反對。據(jù)《三國志?荀彧傳》載:“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边@一表態(tài)使得董昭的圖謀幾乎破產(chǎn),這自然引發(fā)了事件的背后主使曹操的憤怒。該傳記載到:“太祖由是心不能平?!睆拇?,曹操對荀彧的態(tài)度逐漸冷談,并在數(shù)年后終于迫使荀彧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