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寒江天外
說起三味書屋,相信大家對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了。所謂的三味書屋就是晚清時期紹興府城內(nèi)著名的私塾,也是當(dāng)年魯迅青少年時期求學(xué)的位置。三五書屋位于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zhì)樸和博學(xué)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xué)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么這個三味書屋所謂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

1891年正月,12歲的魯迅入三味書屋,跟隨紹興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xué)的人”壽鏡吾先生學(xué)習(xí)。多年后,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這樣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jìn)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比稌萆蠎摇叭稌荨必翌~。那么,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對此歷來解釋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三味書屋”原題“三余書屋”,典出《三國志·董遇傳》:“為學(xué)當(dāng)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者晴之余?!币庠诿銊钊藗兝靡磺锌沼鄷r間勤奮讀書。古時讀書人多以此典自勉,蘇軾對此也頗為贊賞,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寫自己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據(jù)說,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老先生借引蘇軾的詩句,將“余”字改為“味”字。
第二種說法最為普遍,認(rèn)為“三味”屬于典故:古人有“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醯,指醋。醢,指魚肉做成的醬。醯醢泛指佐餐的調(diào)料。這句話反映了古人對經(jīng)、史以及諸子百家在文化構(gòu)成中的等級、地位、功能、品位的界定。

第三種說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詩書,味之太羹”,意思是說經(jīng)書像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食物。因為經(jīng)書最早、最為古樸,也最為重要,故比之為太羹?!笆窞檎圪蕖保馑际钦f史書是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塊肉。有以史正道、以史見道的意思?!白訛轷吊啊保菍⒅T子百家的書比喻為食物里的醯醢。這三句話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是很好的精神食糧。

第四種解釋是壽鏡吾先生自己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曾與其父一同任教于三味書屋。他對三味書屋這樣解釋道:“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處,已難查找?!卑凑f,這種解釋應(yīng)該是“蓋棺定論”了。但壽鏡吾先生唯一的孫子壽宇卻不認(rèn)同叔父這樣的解釋。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p>
三味書屋的這一精神傳統(tǒng),為日后魯迅先生以學(xué)問立身、追求人格獨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