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舍生取義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并非簡單的看輕生命
夢嶼千尋
好像“舍生取義”這個詞到了現(xiàn)代已經(jīng)很少會被提及了,因為會有種悲壯感,現(xiàn)在還有什么事是值得去舍生取義的呢?但是在古代,不少古人確確實實能做到舍生取義,為了自己的風骨氣節(jié),甘愿犧牲性命??赡苡腥藭f,這樣做是不是有些太看輕生命了呢?其實不然,我們應該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理解這種精神,不然我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知曉,這種無畏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
尚古者繼而曰:看看今天的人,要么貪生怕死,要么為失戀失業(yè)失戀加失業(yè)甚或父母爭吵不休這類些末小事就尋短見,再要么就是因為一己貪欲而走上不歸路,實在沒的交代,便就一死了之……不管怎樣以及什么,都真真是大大愧對舍生取義的先祖,越活越抽抽!
跟這樣尚古的慷慨悲歌之士,實在很沒勇氣去掰扯稍細,例如:今天那些沒出息的貪生怕死和為些末小事的輕生,古時難道就沒有?是否不過是沒載入史冊罷了?又例如:今時于危難艱險中奮勇犧牲者,難道就不似古人的舍生取義?亦或更悲壯偉岸?再比如:諸如女子被“玷污身體”這樣的事,“以死銘貞”、堅強活下去并將施暴者繩之以法,哪一種更高貴?自殺、舍生取義,竊以為,不是可以相提并論的事情。
1、生命認識
盡管,今天的我們,也對死者祭奠;祭奠時,也會說些諸如“一路走好”的話;似乎是寄托了死者之死是另一旅途開始這樣的意思;但絕大多數(shù)的我們,都明確地知道,那不過就是說給包括自己在內的生者聽的,形同“客氣話”。
但古人正好相反——真誠相信有“來生”者的比例,或許跟今天骨子里持唯物論者的比例是相當?shù)?。這種普遍意識,即所謂“往生理念”。
古代,特別是“中古”及更早的古代,亦即“舍生取義”之說孕育、生發(fā)及在社會現(xiàn)實中逐漸大行其道的那些時候,人們對于生命的認識,深受更加古老亦即“上古”甚至“史前”生命認知(生命觀)的影響,或者也可以說,基本上就是對古老生命觀的繼承。而古老的生命觀中,“往生”,則絕對主導地占據(jù)著“思想陣地”。
這種主導、絕對主導,有著深厚的基礎土壤,大致可以概括成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人們對生命,特別是同類及自身生命的神秘感。這是知識發(fā)展的問題,似無需多說。簡言之,可以說就是人們普遍認為自身的生命,不完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第二層面,由對生命的神秘感派生的生命的“非人為支配”意識——如此神秘的生命,斷然不會是可以由自身甚或自身所處的同類群體所支配的,而那種支配的源頭、力量,應出自尚不可見乃至永遠都不可見的什么,即“神”、“主宰”。而“神”、“主宰”,也應該如我們自己一樣,珍視這神秘而奇妙的生命,甚至更加珍惜,因為,那是ta精致的“作品”。
第三層面,對客觀現(xiàn)實和主觀認定之間明顯的矛盾的解釋——生命既如此珍貴、神秘、奇妙,而又那樣脆弱、多難、短暫,不會真就是這樣的!至少,不應該是!應該是有“解決方案”的。但并不在我們手上,而在“神”、“主宰”那兒!會是什么呢?會不會是這個生命,在現(xiàn)實的眾所周知的消亡過后,會被“神”、“主宰”牽引去另外一種存在形式?疑問加希望,很容易就成為不切實的認定。而一旦有了認定,從不切實到切實,如今天很多事情一樣,也就是一步之遙。
大概,“輪回”、“往生”的概念,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在東西方幾乎所有古老傳說中,牛X的人,壽數(shù)都長得很,甚至超越了今天的常識——中國“三皇五帝”,個個動輒壽數(shù)過百年,連后來的周文王(姬昌),也被相傳百歲之壽。甚至,這種生命的奇跡,還波及到了姜子牙這樣的“賢達”?!妒ソ?jīng)》里的古老“圣人”們,就更是六七八百年長到不像話的高壽——這些牛X的人,就因為牛X,所以現(xiàn)世的生命即便長得可觀!如果我們人人都像他們似的那么牛X,這生命,便也就會長久到“值得”。
可惜,我們沒那么牛X。但我們也是萬物之靈。
所以,我們的生命,在短暫過程之后,必定會是由“神”、“主宰”,給整成別的形式或變成另外的模樣了。
所以,這短暫的生命,其實并不短暫。
所以,這短暫的生命,也并不用太擔心更加短暫,反正是可以重頭再來的。
于是,但有所需,或但無所倚,不妨就結束掉ta,以迎來新的開始。
2、技術因素
現(xiàn)代有關學科、領域,將千方百計的自殺,從“實現(xiàn)技術”的維度,劃定為“可逆”、“可中止”和“不可逆”、“不可中止”兩大類。
所謂“可逆”、“可中止”,指的是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死不成”的可能。
相對應地,“不可逆”、“不可中止”,說的就是“死定了”、“后悔都來不及”的那些方式。
前者,最典型的就是“割腕”。據(jù)說有這樣的局部數(shù)據(jù)——割脈自殺的“成功率”僅不到30%,其余70%多,都由于外界干預、瀕死時本能的求生欲等多方面原因,會同發(fā)達的挽救條件,而成為教訓或鬧劇。這其中較著名一例,可以舉末代皇帝溥儀——怹老人家在抗戰(zhàn)后淪為戰(zhàn)犯,曾實施割腕自殺,結果被發(fā)現(xiàn),及時制止。
此外,服食緩釋毒藥、自溺、自縊(俗稱“上吊”),甚至臥軌,都存在外界干預和臨前“悔改”的可能,也都被歸在“可逆”、“可中止”的自殺方式。
相對應地,高墜、高墜自縊(死亡機理更是脛骨折斷而非機械性窒息)、刎頸(俗稱“抹脖子”,割斷頸動脈,現(xiàn)代最發(fā)達的醫(yī)療條件最及時干預的挽回幾率也近乎為零)、服食劇毒(尤其神經(jīng)毒素,一旦中毒,外界極難及時干預挽回,自身更因麻痹而喪失自救能力甚至喪失自救意識)、槍機(吞槍,不包括東條英機那種其實不敢死打錯位置的)這些,只要開始實施,便無可逆轉,想“悔改”也沒機會的,就是“不可逆”、“不可中止”之類。
上述區(qū)分,是基于現(xiàn)代醫(yī)學和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的。
在古代,這樣的區(qū)分,不能說不存在,但至少也會很模糊。
模糊中,“可逆”、“可中止”的類別,會變得很少,少到幾乎沒有。
還說“割腕”——只要“動作到位”,除非發(fā)現(xiàn)非常及時,外界干預特別有力,在沒有救護車、輸血措施甚至沒有縫合技術的古代,想要中止,恐怕也會很難。
古代也沒有心電圖、腦電波測試,一般概念里,“斷氣”,即喪失自主呼吸,即判定死亡;稍講究點兒的,摸不著脈搏,找不到心跳,便也就判定死亡了。按現(xiàn)代醫(yī)學的界定,古代不知有多少人是被“活埋”、“活葬”的。
可見,從技術方面論,無論自殺還是他殺,在古代,被判定死亡,比現(xiàn)代要容易得多。自殺致“死”的“成功率”,也自然就比現(xiàn)代高了很多。
3、環(huán)境驅使
一說“環(huán)境”,大概馬上就會想到“環(huán)?!薄諝赓|量、水污染、食品安全、溫室效應什么的。那是咱現(xiàn)代人的特別關注。而其實,“環(huán)境”,涉及自身之外的幾乎所有方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包括可感知、去關注的,也包括幾乎無感以至于不去關注的。
衣、食、住、行、普通醫(yī)療、生產(chǎn)工具、健康保養(yǎng)……等等這些,之所以被現(xiàn)代的我們摒除掉了“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之外,是因為這些對大多數(shù)的我們的大多數(shù)時候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蓪湃藖碇v,則不然。
比如吃飯——除非很懶,或處于國家正致力于徹底解決的為數(shù)極少的嚴重、極端貧困,一天2~3餐,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垃圾食品,填飽肚子,大抵不是什么大問題。而在古人,恐怕就未必。
比如穿衣,再擴展點兒,到保暖——絕大多數(shù)今天的我們,都不會有“衣不遮體”的困窘,合不合體、應不應季、好不好看、新不新潮、名牌雜牌還是山寨版……區(qū)別主要是這些;鋼筋混凝土或磚木住房,哪怕是地下室、管道間,絕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都可以有遮風擋雨的住處,就是睡橋洞,那橋也是鋼筋混凝土的,結實厚重得無以復加;好點兒的,還能整個加熱器、電褥子、空調啥的,北方冬天還有供暖,雖不免費,但要換到古代,別說給錢,就是帝王將相,ta也享受不著!
出門有路,遠道有車,還有高鐵、飛機,還有電話、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好多事兒劃劃手指頭就OK了,根本不用“動”。在古代,送個口信,距離超過百里,就可能送不到——誰知道半路上會出什么狀況。路是什么質量甚至有沒有,就不說了,差不多去哪兒都得“腿兒著”,對絕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而言,別說馬丁靴厚底襪,連雙“軍膠”都混不上。
吃不飽的,逮啥吃啥,不到20歲就膽結石腎結石了;吃得飽的,誰知道有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不管能不能吃飽,都沒有牙膏牙刷,四五十歲(如果能活得到的話)牙齒脫落以至全部脫落者大有人在。跑肚拉稀、感冒發(fā)燒這些今天基本連醫(yī)院都不用去、隨便買點兒藥吃吃就差不多熬過去的小病,在古代可能就要命!懷胎十月能挨到分娩一刻就算大幸;只要不是“頭位”就可能大小雙亡,分娩本身就是半數(shù)人都過不去的“鬼門關”!大小外傷,只要感染了,就等于沒命!傷病嚴重,只要是覺得救不過來,就轉成超度模式……
相比于今天的我們,幾乎可以認為,絕大多數(shù)的古人,都活在饑寒交迫、疾病纏身的狀態(tài)中;即便身體健康、天下太平、殷實富足,連電燈都沒有的那時候,生活質量也比今天絕大多數(shù)的我們要差很多。
總之,相比今天,古人的生命很脆弱,生活質量很低下。
亦即:在古代,人們的“生命體驗”,痛苦的成分,普遍高于舒適的成分。從基本的自然或說“物質”的生存環(huán)境上講,古人的生命,是比較痛苦的。
如此痛苦的生命,顯然,不如今天我們舒適、發(fā)達了不知多少的生命,值得留戀。
還有社會環(huán)境或說“精神”的生存環(huán)境——從“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上層”,到“不吃嗟來之食”的精神高端,再到一層不規(guī)則薄膜即代表整個生命價值的“以死銘貞”的“細節(jié)”,死、自死,處處張揚著所謂道德的猙獰,縱便有不少人其實并不想就死,也恐怕不得不從善如流——本來活著就很困難很痛苦了,遇上點兒事兒,再舍不得死或畏懼自死的過程,勉強活下去,后面該會是愈發(fā)的困難和痛苦,于是也就索性長痛不如短痛了吧……
所以說,古人動不動就自殺的這種現(xiàn)象,或許并不能簡單用“舍生取義”來概括,而的確可能存在著諸多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因由。
舍生取義,不否認是個偉大的概念。但如果“義”可由眾大共識共筑而成、而固、而普享,豈不更美、更偉大!
倘使真有“往生”、“輪回”,那些早早自死了的古人,來到今天,是會惋惜曾經(jīng)那么輕易就放棄了的生命,還是會贊嘆、靜享今天的昌明與美好?可能都會有吧。
作者:劉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