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歷史典故?
最真實的你
“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了,意思就是說見得很多,因此不足為奇,感覺非常尋常。但是這個成語的來歷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清楚,這個成語中有一個在古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司空”,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后來也演變成了一個姓。那么這個成語和司空這種官職是有什么關系嗎?司空見慣的來歷究竟是什么,這個成語背后又和什么樣的人有關系呢?司空見慣在古代又是指的什么意思,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司空見慣的意思
司空見慣,漢語成語,拼音為sī kōng jiàn guàn,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出自《本事詩·情感》。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p>
語出唐·劉禹錫《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李紳,曾任司空一職)罷鎮(zhèn)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于席上賦詩曰: ‘?鬌(woduo)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钜蛞约速浿?。”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十九:“禹錫赴吳臺,揚州大司馬杜公鴻漸,開宴命妓待酒,禹錫詩曰:‘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2、司空見慣的歷史典故
作為成語,司空見慣的出生年代并不是久遠,最早是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之手。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貞元九年(793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杜佑以淮南節(jié)度使兼任徐泗濠節(jié)時度,招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jiān)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后,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因與王叔文相善,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一同推動“永貞革新”。但是,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zhèn)、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lián)合反撲下,唐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改革很快宣告失敗。
其后,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劉禹錫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近十年,于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劉禹錫創(chuàng)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其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nèi)バ加^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詩的后兩句表面上是寫玄都觀里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還根本沒有,離別長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樹長大開花了,實則是諷刺他們?nèi)昶陂g上位的新權貴。
剛剛回歸京城的劉禹錫,因為逞一時的口舌之快,結果又得罪了當權者,結果再次遭貶,這次是被貶到更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才改為生存環(huán)境較播州稍好的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此后,劉禹錫在連州待了近五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
丁憂三年期滿后,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縣)刺史,又三年,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兩年后,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其時,有一個曾在朝中擔任過司空的李大人,因仰慕劉禹錫的詩名,邀請他飲酒,并拉來幾個歌姬歌舞助興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七言詩——《贈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詩中的司空,指的是古代一種官職。司空,這個官職在西周時期就存在了,那時候司空是朝廷中的“三公六卿”的成員,官職還是比較大的。到了唐代司空的官職位居正一品,算是三公之列了,官職也相當高。唐代時的尚書,也俗稱司空。劉詩的意思,就是指慣于享受、天天燈紅酒綠的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罷鎮(zhèn)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劉于席上賦詩曰:‘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钜蛞约速浿?。”([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贈李司空妓》中的李司空,在歷史上也是位家喻戶曉的名人——李紳。李紳,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出生于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高宗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后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仆射、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
李紳之所以能被人記住,是因為他的兩首詩《憫農(nóng)二首》?!稇戅r(nóng)二首》中的其二最為有名,大家都能出口成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也正是因為《憫農(nóng)二首》的流傳,李紳獲得了“憫農(nóng)詩人”的美稱。但是,這位“憫農(nóng)詩人”功成名就之后,生活卻極其鋪張、奢華,不僅家中歌女成隊,據(jù)說,吃雞子只吃雞舌,所以,李大人的一頓飯,光一盤燒雞舌,就得費雞無數(shù)。有時候,不忘初心,真的很難。
劉禹錫吟完一首《贈李司空》,李紳表現(xiàn)得非常大方,直接將歌姬送給劉詩人了!
3、李紳濫施霪威
野史中記載,李紳為官后“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只,院后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
只是生活奢侈,倒無可指摘,但他發(fā)跡后愛耍權威,無情無義就是人品低劣了?!对葡炎h》中記載,李紳發(fā)跡之前,經(jīng)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fā)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仆與一個市民發(fā)生爭斗。李紳問那個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說:“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仆人?!崩罴澗箤⒛瞧腿撕褪忻穸继幰詷O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里,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二十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p>
由于李紳為官酷暴,當?shù)匕傩粘3@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偸窃谙旅妫切╋蹩冯S風而去不必報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