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歷史沿革是什么?
逢春觀景
魔方在中國臺灣稱為魔術方塊,在中國香港特區(qū)稱為扭計骰,在國外稱為Rubik's Cube(魯比克方塊)。由匈牙利建筑學教授暨雕塑家厄爾諾·魯比克于1974年發(fā)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1980年Ideal Toys公司于販售此玩具,并將名稱改為Rubik's Cube。那么魔方歷史沿革是什么呢?
1、1970年三月,Larry Nichols發(fā)明了“Puzzle with Pieces Rotatable in Groups”,并申請了加拿大專利,是個2×2×2的魔方,但是每個方塊之間是用磁鐵互相吸在一起。1972年獲得美國專利,比厄爾諾·魯比克教授的魔方早兩年。
2、厄爾諾·魯比克是匈牙利的建筑學和雕塑學教授,為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方的雛形來,其靈感是來自于多瑙河中的沙礫。
3、1974年,魯比克教授發(fā)明了第一個魔方(當時稱作Magic Cube),并在1975年獲得匈牙利專利號HU170062,但沒有申請國際專利。第一批魔方于1977年在布達佩斯的玩具店販售。與Nichols的魔方不同,魯比克教授的零件是像卡榫一般互相咬合在一起,不容易因為外力而分開,而且可以以任何材質制作。
4、1979年九月,Ideal Toys公司將魔方帶至全世界,并于1980年一、二月在倫敦、巴黎和美國的國際玩具博覽會亮相。
5、展出之后,Ideal Toys公司將魔方的名稱改為Rubik's Cube,1980年五月,第一批魔方在匈牙利出口。
6、魔方廣為大眾喜愛是在1980年代。從1980年到1982年,總共售出了將近200萬個魔方。1981年,一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派翠克·波塞特(Patrick Bossert)寫了一本名叫《你也能夠復原魔方》(ISBN 978-0-14-031483-0)的書,總共售出了將近150萬本。據估計,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玩魔方。
以上就是對于魔方歷史沿革是什么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