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誰?介子推的故事有哪些?(割股充饑竟是真的)
執(zhí)風挽
古代的忠君之士流芳千古,這其中不乏像文天祥等人?,F(xiàn)在有的節(jié)日還用來紀念先人的。例如,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最開始是紀念介子推的。關(guān)于介子推,你知道介子推的故事嗎?不知道的話,就看下去,為你介紹介子推的故事。
一、介子推是誰?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稱為介子。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是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村介子推出生年月不詳,于公元前638年去世。縱觀介子推這一生可是浩蕩正氣,引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他作詩寫詞。而現(xiàn)代的清明節(jié)也是與介子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二、介子推的故事
了解一個人,不得不了解他的故事。而介子推生平更是用三個故事便能囊括他的用一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介子推的故事。
1、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故事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但據(jù)說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fā)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2、割股充饑
關(guān)于介子推的故事,第二個則是讓他成為官僚。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jīng)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jù)《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nóng)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3、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jié)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nèi)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fā)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4、抱樹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shù)十里,隨即燒山,三日才熄,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母子的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