霪魚是什么魚?
一瑩郎
霪魚即鱘魚,古稱鱏魚,體長0.5-7米,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而且它是世界上現(xiàn)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
霪魚是世界上現(xiàn)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起源于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系現(xiàn)存的古老生物種群。鱘魚是現(xiàn)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種不同又有中華鱘、中國鱘、鰉魚、苦臘子、鳣等名稱,體重68-250公斤。我國是世界上鱘魚品種最多、分布最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霪魚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qū)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chǎn)卵期一般停食。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yīng)于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yǎng)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chǎn)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后,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xiàn)體重下降的現(xiàn)象。立春前后,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后,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顒印T诖怪庇斡倦A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zhuǎn)為底棲后,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yǎng)殖水池上方要設(shè)置遮陽設(shè)施。鱘魚 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
中華鱘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并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cè)和腹側(cè)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于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于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nèi)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于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鱘魚由于其特有的經(jīng)濟價值、營養(yǎng)價值和生物學(xué)特性而備受人們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