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賽龍舟?
熙華醬
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
關(guān)于賽龍舟的習俗來源,主要有如下幾個:
一、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
二、紀念神龍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wǎng)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里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并從口里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谷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jié)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三、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
史載,越王勾踐為了要報吳王夫差滅國之仇,領(lǐng)導人民借嬉水競舟之名,而操演水師,暗練水戰(zhàn)。又有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說。伍子胥因遭佞臣誹謗,被吳王夫差所殺,尸體被裝進皮袋投入錢塘江后,隨波逐流而不沉沒,當錢塘江口江潮翻騰之時,人們就駕舟逐潮,希望能見到伍子胥顯靈。
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四、紀念曹娥和秋瑾
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逗鬂h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
五、紀念巖紅窩
云南傣族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六、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fā)源于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畬、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只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后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以上說法,多是后人為了紀念先人而加以附會的。對龍舟競渡的起源,還有另外三個比較科學的說法:
一是認為龍舟競渡乃為祭祀龍圖騰。
聞一多先生在《端節(jié)考》中說:“端午節(jié)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jié)日。”原始社會的水鄉(xiāng)部落人民,為了抵御水患威脅,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便把船建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在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同時表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據(jù)考,龍船在西周周穆王時就已經(jīng)有了。如湖南長沙出土戰(zhàn)國楚墓的帛畫上,就畫有一男子站在龍船上。
二是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惡日。
農(nóng)歷五月五日,在遠古民俗中是個惡日。古人在夏季里有許多驅(qū)疫的習俗,都是因五月初五這個“惡月”、“惡日”而來,像以角黍(粽子)投江,就是一種巫術(shù)的做法。
三是認為賽龍舟是夏至節(jié)的娛樂活動。
有人以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yīng)該是夏至。其理由是,在《荊楚歲時記》中,端午的風俗并無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是在夏至中。隋人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一書中說,競渡是夏至節(jié)的一項娛樂活動。 中國傳統(tǒng)習俗節(jié)日大都經(jīng)歷了從單純型向復合型的發(fā)展過程。端午系龍的節(jié)日,又是惡月的忌日,起源甚早,后世人將紀念屈原等等附會其上,使端午節(jié)和龍舟競渡成為包含多種含義的復合型民俗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