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首駱賓王 駱賓王討武檄文讓武則天赫然變色(2)
佩蘭Sama
第二種說法:認(rèn)為駱賓王在兵敗后逃脫隱居,也有人說他是削發(fā)為僧。郗云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所謂“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就是駱賓王并未被殺的證明。根據(jù)這種說法,兵變失敗后,官軍沒有捕獲徐敬業(yè)和駱賓王,他們害怕武則天會治他們的罪,因此以假亂真,殺了兩個面貌酷似徐、駱的人,將其首級報送京師。事實上駱賓王和徐敬業(yè)二人均逃脫并在后來落發(fā)為僧。最早說駱賓王出家為僧的人是唐朝人孟柒,根據(jù)他的《本事詩》記載,宋之問有一次在杭州靈隱寺玩月賦詩,吟出兩句:“鷲嶺郁巖蟯,龍宮鎖寂寥。”然而苦于沒有佳句可續(xù)。正在這時,走來一位老僧,聽罷宋之問的詩后,立刻說道:“何不云: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并接著連吟十句詩完篇,句句精妙非凡,令宋之問驚嘆不已。老僧吟罷一去不復(fù)見,宋之問再去拜訪也沒有找到他的影蹤。后來宋向人打聽這位老僧,得知此人竟是駱賓王。
還有人說駱賓王是逃匿于今天的江蘇南通一帶。根據(jù)明代人朱國禎《涌幢小品》所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在南通城東發(fā)現(xiàn)了駱賓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這座墓后來被遷到狼山,至今遺跡猶存。清人陳熙晉的《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還記載說,雍正年間有自稱是李勣十七世孫的李于濤,他說他們家的家譜中記載說,揚州兵變失敗后,駱賓王與徐敬業(yè)的兒子一起藏匿于邗之白水蕩,后來駱賓王客死崇川,據(jù)說駱賓王的陵墓就是徐敬業(yè)的兒子修的。
第三種說法:是說駱賓王投江水而死。唐人張鷙在《朝野僉篇》說:“駱賓王《帝京篇》日:‘倏忽摶風(fēng)生羽翼,須臾尖浪委泥沙。后與徐敬業(yè)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此撥也。”就是說,駱賓王最終死于江水中。不過這種說法加人讖語之說,且沒有資料加以旁證,所以并不廣為流傳。
現(xiàn)世對駱賓王下落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前兩種看法上,即兵敗后駱賓王究競是被殺死還是逃脫得生。主張駱賓王被殺的人認(rèn)為,除了《新唐書•駱賓王傳》說駱賓王“不知所之”外,其他所有的正史記載都說他是兵敗被殺。而宋之問說駱賓王“不能保族而全軀”的那句話,
則吏是有力的證據(jù),因為憑宋之問和駱賓王的親密關(guān)系,宋的話是足可信的。至于《本事詩》所言宋之冋與駱賓王在靈隱寺月夜聯(lián)句一事,被指斥為荒誕不經(jīng)。因為宋之問和駱賓王本是熟識的密友、世交,相逢時怎么可能會不相識?
與之針鋒相對的,主駱生者認(rèn)為,《本事詩》固然存有缺漏,但是這并不排除官軍為邀功請賞而用假首級報送朝廷的可能性。同朝人郗云卿是奉詔搜緝駱賓王的遺文,他說駱賓王“因致逃遁”,必定是有所根據(jù)的,不可能信口雌黃。至于宋之問的“不能保族而全軀”,并不能作為駱賓五被殺的證據(jù)。因為宋之問是駱賓王的好朋友,他自然足熟悉駱賓王的,那么他可能是在辨認(rèn)出報送京師的乃是假駱賓王的首級后才說的那句話。他可能說出真話嗎?一來他要幫好友活命,肯定不能說真話;二來恐怕他也不愿意得罪送交首級的宮軍。所以,用宋之問的一句話作為駱賓王兵敗被殺的證據(jù),是難以站住腳的。
由干這苧關(guān)于駱賓王下落的史籍記載的相互矛盾,這公案一直爭論不休。何時能有定論?恐怕要等新的、確鑿的材料出現(xiàn)后才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