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的意思 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是弄錯了事實
芷煙殿下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傳承悠久的國家,每一個成語都有不同的歷史典故。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大家都聽過吧,那你知不知道張冠李戴的意思呢。這個成語字面上的意思,就算是將姓張的人帽子戴到了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張冠李戴的成語典故
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歷史典故,比如張冠李戴這個成語,背后就是有個小故事了。張冠李戴的意思許多人都知道,就是指將姓張的帽子戴到的姓李的頭上。但是為什么是張冠李戴,而不是李冠張戴或者是其它呢,那是因為與它背后的故事有關。
明代文學家田藝蘅寫過一篇《張公帽賦》,里面寫到有人作賦:“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所以許多人以為,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出自田藝蘅。其實并非如此,張冠李戴這個成語,早在明朝之前就有了。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冠李戴的前身是諷刺武則天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說到是武則天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國號也被她改為周,她的兒子李顯也被廢黜。據(jù)說有一次酒宴上,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飲酒飲得高興,而李顯卻獨自一人喝悶酒,結(jié)果就喝醉了。
在唐代的時候,由“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也是用來諷刺武則天的,表示她將自己丈夫李治的帽子戴到了“二張”的頭上。在“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個俗語被流傳之后,經(jīng)過演變成為了張冠李戴,意思也改變了很多。
宋朝的時候,因為張冠李戴這個成語,還演變出了許多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許多成語和俗語中的張和李,幾乎都是源于“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冠李戴現(xiàn)在一般用來比喻弄錯了對象,或是弄錯了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