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兒子中 為何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
青花懸想
一般來說,古代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都是同一輩人用相同字數(shù)的名字。每一輩的人也有不同的字輩,用以區(qū)分這個人的輩分。但是李世民的兒子卻很奇怪,李世民都兒子總共有很多。但是只有長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而其他兒子的名字都是兩個字。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1.李承乾簡介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后。
初以皇孫,封為恒山郡王。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唐太宗即位,冊立皇太子,時年八歲,聰明仁愛。身有腿疾,不良于行,不敬師長。得知同母弟魏王李泰奪嫡之念,兄弟日益交惡。貞觀十六年(642年),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后,聯(lián)合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事情敗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廢為庶民,流放于黔州安置。
貞觀十七年(643年11月17日),去世,以恒國公之禮下葬。唐玄宗時期,其孫子李適之成為宰相,追贈荊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謚號為愍,陪葬于昭陵。
2.為什么只有李承乾的名字是三個字
雖然并沒有確切的證據(jù),但是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除李承乾外,李世民其他幾個年長的兒子恐怕都改過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諱有關。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斬草除根,殺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兒子。李承乾的兒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叫李承業(yè)、李承鸞、李承獎、李承裕、李承度??吹?jīng)],全叫“李承某”。再結合李世民長子李承乾,我們幾乎可以這么說,李淵是給孫子們定了“承”字輩,李世民的其他兒子理所當然也應該叫“李承某”。
不止是孫子輩,李淵一共二十二個兒子,除了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鳳、十九子李靈夔六人外,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李元嬰等等。同時,經(jīng)過考證,李玄霸是后來到了清康熙年間為了避康熙帝“玄燁”的“玄”字,改寫為李元霸,所以,不排除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這樣就可能只有五個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歲時,李淵帶他遇到一個術士,說他二十歲能濟世安民,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幾個也難保不是這種情況。所以,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李淵給子孫們定了字輩;第二,原名是可以因為各種原因改掉的。
因此,我們認為,正常情況下,李世民的其他幾個年長的兒子,原名也應該是“李承某”。但是為什么后來都改單名了呢?這恐怕還是因為剛剛提到的“避諱”。
我們舉一個后世的例子,清朝,康熙的兒子們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因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于是,我們可以推導出李世民也有這個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還叫“李承某”,以后都要改,省得麻煩,我都替你們改了吧。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已經(jīng)被殺,并且是罪人,平素無人再提了,也就不急著改了。后來繼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沒人翻舊賬去給這些人改名了。
那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單名呢?恐怕還有點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兒子的“承”字統(tǒng)一換成了別的字,就假設為“繼”字好了,而李承乾沒能順利繼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獲罪被廢(后來也確實如此)。李繼甲做了皇帝,難道其他的李繼乙、李繼丙們再改一次名嗎?豈不是太麻煩了。所以,直接改了單名,一個字,怎么也撞不上了。
上面說的觀點從宋朝就可以證明。我們知道,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兩個弟弟分別叫趙匡義、趙匡美,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趙匡義、趙匡美就改名趙光義、趙光美。接下來趙光義又做了皇帝,趙光美又改成了趙廷美。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從趙光義即位后,所有皇家子孫都是單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單名“趙炅”。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除了李隆基這輩之外(這是特例,因為還正好遇到武則天削弱李唐宗室準備自己稱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們)也都是單名。
3.李承乾的結局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并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并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后,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guī)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么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于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庇谑翘铺谙铝睿瑢⒗畛星瑥U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后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于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jīng)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