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失敗以后主將戰(zhàn)死或被擒 士兵都去哪了?
星星的軌跡
古時候的戰(zhàn)爭不少,朝代更迭要打仗,平定周邊小國要打仗,有人起兵造反也要打仗。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都在于主將的排兵布陣,這場仗怎么打,為什么會贏會輸,結局如何,很少去關注過軍隊中普通士兵的命運。戰(zhàn)勝方自然不用說,那么戰(zhàn)敗的,軍隊統(tǒng)帥或被殺或被擒,那么他手底下的士兵們又是如何安排?他們的命運又是怎樣呢?我們看幾個例子。
垓下之圍,項羽最后戰(zhàn)至身邊僅存二十八騎,而追者數千。于是,項羽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對手下人說,“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請諸位看我殺進敵軍,斬將、砍旗,讓你們見識見識我的戰(zhàn)斗力。
項羽當然是說到做到,三次沖鋒,斬殺數十近百人,再次集合部隊,僅僅亡了兩騎——剩下二十六騎。率領這余下的二十六騎來到烏江邊,項羽不肯渡江,將馬交予烏江亭長后,命令手下人也都下馬,“步持短兵接戰(zhàn)”。這一次,史書上只寫項羽自己就殺掉了漢軍“數百人”,但對于剩下那二十六個人是死是活,再無交待。
那么,剩下的那些人去了哪里呢?
最大的可能是死了。降的可能性當然有,但考慮到能夠跟隨項羽到最后,面對數千追兵仍然陪伴項王英勇殺敵,有這么大的勇氣,怕死的可能性非常小,戰(zhàn)死的可能性也就非常的大。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攻打幽州。當時的幽州總管名叫李崇,是隋朝開國重臣李穆的兒子。在小規(guī)模進犯被李崇擋回去幾次之后,突厥搞了次大的進攻。為了驅趕來犯之敵,李崇率領三千步兵,與突厥人打了十幾天,最后傷亡慘重,退到了一個名叫砂城的廢棄的小城。
小城太小,早已無人居住,缺食少水,城墻也年久失修,根本無法擋住突厥的進攻。不過,對于這支戰(zhàn)斗力頑強的隋軍,突厥人也有所忌憚,不敢硬拼,只好圍起來慢慢打。沒有糧食,所以,李崇的軍隊就白天死守小城,夜晚出城跑到突厥人的隊伍里去搶掠牛羊——游牧民族嘛,打仗不用背糧,只要趕著群牛羊就行了,隨宰隨吃隨打仗。
突厥人也不傻啊,開始以為隋軍是想搞偷襲,后來發(fā)現原來主要目的是搶東西吃,于是每到晚上便嚴陣以待,不給隋軍以可乘之機。時間久了,隋軍能搞到的食物越來越少,白天晚上不斷地減員,最后一次出城夜戰(zhàn),回來天亮時數了數,已經只剩下一百多號人了,其中大半還都重傷在身,基本喪失了戰(zhàn)斗力。
突厥人知道李崇的地位和聲望,一直有招降之意。所以便趁機在城前喊話,希望李崇投降,并且許諾一定按照王侯的標準給予封賞。李崇對剩下的士卒們說,我作為主帥,必須戰(zhàn)死沙場,以報朝廷恩典,但你們不必。你們已經為朝廷盡力了,一會兒待我戰(zhàn)死,你們即可降賊,然后找機會逃走,想辦法回到故鄉(xiāng)去吧。如果能夠活著回到長安,見到皇帝,一定要把我的一片赤心告知于他,我李崇在這里謝謝各位了。
說罷,手持兵刃沖入敵軍,連砍兩人。突厥人亂箭齊發(fā),將其射死在陣前。然后,問題來了——剩下的士卒投降了嗎?
答案是,肯定降了。原因很簡單,這段跟自己人說的話,如果不是自己人后來講給了皇帝和史官聽,史書里邊就只會簡單地記一句“沒于邊”,而不會寫得如此詳細了。
不降能活著回去嗎?可能性幾乎為零,你不投降,人家為什么要放了你?所以,一定是有人投降后又逃跑,并且逃回了長安,將李崇殉國的情形講給了皇帝聽。這從李崇的謚號也可以看出來——“壯”,“壯烈”的“壯”。
一個戰(zhàn)死沙場的主將,是多么的英勇、悲壯,一句“努力還鄉(xiāng)”,是多么的溫情,多么的令人神傷啊!至于投降是不是有損氣節(jié),那看你怎么看了——沒點氣節(jié),怎么可能戰(zhàn)斗到最后?喪失戰(zhàn)斗力后投降,投降之后無論有沒有“努力還鄉(xiāng)”,那也都是英雄啊!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么史書上沒有記載另外項羽手下那二十六個人的去向?連暗示都沒有?
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給司馬遷的消息來源講這件事的那個人注意力不在那二十六個人身上。那個人叫楊喜,因為在爭搶項羽尸體中獲勝,搶得了其中一部分,得以從小軍官一躍而封侯。
楊喜有個孫子名叫楊胤,楊胤的兒子楊敞娶了司馬遷的女兒。楊家的發(fā)達就是從楊喜那里開始的,而讓楊喜得以發(fā)達的這件大事,自然是楊家代代相傳的家族故事——楊胤說不定就親耳聽爺爺講起過呢。
楊喜當然是自己的注意力在哪里就講哪些事情,他沒注意過剩下那二十六個人的去向,楊胤在講給親家司馬遷聽的時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到那二十六個人了。說不定司馬遷也問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