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zhàn)役”之一的夷陵之戰(zhàn) 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
浮沉未央
夷陵之戰(zhàn),三國最為著名的三場戰(zhàn)役其中之一,是蜀國由盛轉(zhuǎn)衰的重要轉(zhuǎn)折點,最終以蜀國的失敗告終,劉備也因此元氣大傷,于白帝城向諸葛亮托孤后就去世了。在《三國演義》里,這場戰(zhàn)役發(fā)起的原因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號稱舉七十萬大軍伐吳。那么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真的僅僅是替關羽復仇嗎?劉備當時真的有七十萬大軍嗎?

孫權和劉備本身的恩仇不是很大,當初兩人還為了結盟,孫權將他的妹妹孫夫人嫁給了劉備當老婆,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孫權和劉備結怨如此之深,需要爆發(fā)夷陵之戰(zhàn)呢?原來是因為在公元219年,孫權襲擊荊州,抓住了當時在荊州守城的關羽,并且為了以絕后患,直接下令將關羽斬首,劉備本身就是重情重義之人,關羽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一起出生入死過,孫權殺了關羽就等于砍了劉備的左右手,你說劉備怎么可能放過孫權,簡直是把孫權五馬分尸的心都有了。
但是劉備還算沉得住氣,一直等到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年號章武,同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并且為關羽報仇,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聽說劉備要攻打荊州,當即求和,劉備不答應。作為當時已經(jīng)是三國鼎立的狀態(tài),看到孫權和劉備兩國開戰(zhàn),我們有理由相信曹丕當時是多么的開心和興奮,坐收漁翁之利。

根據(jù)歷史的記載,當時的孫權有10萬大軍,劉備只有8萬,以當時孫權和劉備的實力比較,想要立即估算出誰會勝利還是比較難的,孫權內(nèi)心估計也是很忐忑的。陸遜是后來才上任的謀士,通過對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進行了分析之后,對孫權說這時候劉備正處在鋒銳時期,在加上兵力強大,求勝心切,如果與劉備正面交鋒只有吃虧的份,需要暫時躲避劉備的進攻,之后在找準時機突破防守,于是孫權采取了陸遜的進諫之言,實施了戰(zhàn)略退卻,一直退到了夷道一線,然后駐扎在那里轉(zhuǎn)而進入防御階段,遏制蜀國的繼續(xù)進攻,集中兵力,隨時準備決戰(zhàn)。其實,吳軍之所以退到了夷道,主要的想法就是想要用數(shù)百里長的山地對劉備大軍產(chǎn)生一定的局限性。

后來歷史學家對這場戰(zhàn)役劉備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做了研究,劉備當時還是太沖動了,天時:劉備攻打?qū)O權的時候正處于酷暑,士兵的士氣和力氣都是在慢慢的衰弱。地利:蜀國選擇的駐扎地區(qū)是在秘密的樹林中,樹林其實對于防御和進攻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對于人數(shù)上就處于劣勢的蜀國沒有任何優(yōu)勢。再說人和:劉備在出征之前并沒有聽諸葛亮、趙云以及馬良的勸告,眾人勸他不要駐軍在樹林中也不聽,這樣的沖動的決定對吳國是很好的機會,所以劉備的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