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武士用來切腹的刀叫什么?日本人切腹的刀有什么講究?
釋懷人
日本人自古就對“死”有著和其他國家不一樣的理解。對于“生”和“死”可能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特別是古代日本的武士,動不動受辱后就要選擇切腹自殺,感覺生命在他們面前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難以割舍,自己的名譽或許會更加重要一些。不過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討論日本人的切腹文化,而是想和大家講講切腹時使用的刀到底有哪些講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那就可以接著往下看了。
日本武士刀可以說在國內(nèi)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就如冷兵器研究所曾提及的那樣,實際上日本武士刀并不是一種刀。因為廣義上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而因為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需求,日本武士所用的刀具不可能只有一種。一般來說,在日本平安時代以前的刀被稱為上古刀。因為樣式比較復雜,也沒有什么日本特色,所以不被日本人認為屬于武士刀。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關于日本武士刀的歷史與各種類型。
如果從長度上來分,日本武士刀里最長的就是薙刀了。這種有點類似于中國偃月刀的長桿刀一度在日本非常流行。這種長桿刀相比長槍來說要短,一般柄長三尺到六尺,柄長七尺則被稱為大薙刀。雖然也有最長3.6米的超大薙刀,但那屬于非實用的武器了。薙刀出現(xiàn)的比較早,在平安時代薙刀是寺院的僧兵們所使用的武器,到了鐮倉時代末期一直到室町時代這段時間,薙刀才成為日本戰(zhàn)場的主要武器。
現(xiàn)在日本的動漫中薙刀經(jīng)常是由女性使用的,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女性的武器。這是由于在江戶時代,,有一段時間幕府禁止當時的日本武士攜帶薙刀。這就導致薙刀只能扔在家里。而武士不在家的時候,家中女眷被騷擾或是遇到盜賊需要防身的時候,原本被扔在家里落灰的薙刀就被紛紛拿出來使用。最后薙刀就變成了女性拿來防身的武器。當然尺寸也相應的縮小了。江戶時代中期出現(xiàn)了一種柄與刀刃長度大致相當?shù)乃S刀,被稱作長卷。
毛拔形太刀
太刀可以算是日本武士刀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刀具。太刀的出現(xiàn)才是日本被認可的日本武士刀的分界線。日本的平安時代中期受到了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阿依努人所用的蕨手刀的影響,出現(xiàn)了毛拔形太刀。這種刀的刀身和刀柄是一體鍛造,但是刀柄是一整坨鐵塊的話就太沉重了,所以為了減重,刀柄是做成中間有一條鏤空的形狀。日本古代管鑷子叫做毛拔,因為主要拿來拔毛用的,而這個中間鏤空的刀柄形狀因為像日本古代的毛拔,所以被稱為毛拔形太刀。毛拔形太刀的刀柄基本都是單手刀的長度,跟中國的雁翎刀、牛尾刀的刀柄長度基本一致。
日本平安時代后期正式出現(xiàn)了太刀,而且因為當時極度流行太刀而被稱為太刀時代。早期的太刀是作為騎兵用刀,所以早期太刀的刀柄也沒有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么長,也是作為單手刀存在的。一直到日本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依然是沒有戰(zhàn)術的,當時流行的武士“一騎討”進行單挑,甚至不允許作為步兵的足輕參與武士間的單挑。作為太刀這種窄刃刀,雙手揮舞要求的是輕快而非力量大,而當時的武士以過人的力量而自豪,這也是比較符合單手刀的作戰(zhàn)方式。
太刀和打刀的佩戴方式對比
太刀和后期更為常見的打刀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刀鞘。因為雖然一般來說太刀弧度會比打刀大一些,長度也會比較長一些,但也總有弧度大的打刀和比較短的太刀。所以從刀型上來說,其實兩者區(qū)別并不大。所以,最簡單區(qū)別太刀與打刀的方式就是看佩戴方式。太刀佩戴是采用雙附耳懸掛法。即在南北朝時期從波斯傳入雙附耳懸掛法以后,中國的刀劍所一直采用的佩戴方法。
在平安時代結(jié)束以后進入鐮倉時代。由于當時的戰(zhàn)斗并沒有什么戰(zhàn)術,還比較流行武士間的對決,當時日本的武士們紛紛以擁有強壯的力量為榮。所以到了鐮倉時代末期,出現(xiàn)了全長一米五以上的大太刀,然后一度盛行起來。當時的武士紛紛以刀夠長作為顯示自己力量強大的證據(jù),甚至于一些日本武士其實根本力量不夠揮舞太長的大太刀,但是也要專門打造一個自己無法駕馭的夠大的大太刀來充面子。大太刀因為太長,而且當時日本武士使用大太刀的技法最常見的就是把刀舉過頭頂用力劈下去,劈空的話會直接劈到地面彈起來,這樣對刀的韌性要求就很高。所以當時很多的大太刀甚至是不淬火的,以保證刀刃不會折斷。
既然有大太刀,也會相應的出現(xiàn)了小太刀。小太刀特指長度在兩尺以下的太刀。因為大太刀太長,有長度優(yōu)勢同時也有很多限制,容易被人近身,而且出入室內(nèi)來說也不方便。所以大太刀的技法中基本都有一些短兵器的部分作為補充,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小太刀。但是這種長短配合的技法在當時還沒有形成規(guī)范的體系。一直到后期江戶時代,明確按照刃長分類為刀和脇差。于是小太刀轉(zhuǎn)變?yōu)槊|差,并且開始廣泛和打刀一起佩戴,一長一短兩把刀作為互補。
腰上插著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們
一般人所常見的腰上插一長一短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形象這時才真正出現(xiàn)。而坊間曾經(jīng)謠傳,日本武士之所以帶一長一短兩把刀,是因為長刀用來殺人,短刀用來剖腹。這其實是錯誤的。不管是脇差還是小太刀,長度都在半米以上,長的甚至全長有接近80cm的。這個長度來切腹其實不順手的。脇差更多的作用還是在長刀被近身或者脫手時作為備用武器,以及在室內(nèi)長刀揮舞不便的情況下,作為防身武器而用的。另外,日本劍道二天一流里還有一手持長刀一手持脇差的雙持“二刀流”技法。
而真正被用來剖腹的是被日本分類為短刀的懷劍。懷劍長度基本與匕首相仿,作用也是作為隨身的工具刀和防身用的隱蔽小刀使用的。顯然在需要切腹的時候,懷劍的尺寸更加順手。日本有比較久的切腹自殺的文化,早期切腹就是用懷劍這種短刀切開肚子,但是這種傷勢其實并不致命,所以一般要等很久甚至幾個小時才會失血而死。
日本武士的切腹場景
但是后來這種方式實在太過痛苦,所以出現(xiàn)了介錯人。在對方念完絕命詩,掏出懷劍剖腹后,拿長刀進行補刀砍斷對方脖子幫他解除痛苦。這后來甚至演化成一種儀式,介錯人還不能直接砍掉對方腦袋,必須連著一點,讓死者頭垂在胸前,仿佛抱著腦袋和內(nèi)臟,被認為最美。但是后期因為怕疼,不少人直接拿個扇子對著肚子比劃一下就算切腹了,然后被介錯人砍頭,被稱為扇子切。這在江戶時代非常流行。
日本短刀中還有一種出現(xiàn)在室町時代比較流行的小刀,被稱為“鎧通”。從名字就可得知,是能捅穿鎧甲用的破甲刀。這種刀為了保證破甲的強度,一般做的很厚。其一般是佩戴于右臂,在與敵人近身后用左手拔出來捅刺的。
最后就是出現(xiàn)最晚,但是也最為大家熟悉的日本打刀。日本南北朝末期出現(xiàn)了打刀。打刀和太刀區(qū)分其實主要看刀鞘,打刀是直接插在腰帶上的,所以為了防止掉落刀鞘側(cè)面會有一個“栗形”的凸起幫助固定,據(jù)說其得名于外形很像栗子。因為打刀是刀刃向上插在腰間,所以日本古物陳列的時候打刀都是刀刃向上擺放。如果沒有刀裝,就看刀條上銘文。日本刀的刀銘在佩戴時都是向外的,所以有刀銘的那一側(cè)朝外,刀刃沖上的就是打刀,刀刃沖下的就是太刀。
總之,以上這些就是日本武士刀的來龍去脈,希望起碼以后有的朋友不要再鬧“日本武士有一長一短兩把刀,長刀用來殺人,短刀用來剖腹”的烏龍了。